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2024的博文

第十二章:黑色的贵州

图片
原书及其作者: 《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杨继绳,天地图书第七版。 系列上一篇: 河北  -----   >p556 在大躍進及以後的幾年,貴州省是非正常死亡率比較高的一個省。據公開出版物《中國人口 · 貴州分冊》的數據計算,1959年貴州省共有1,700萬人口,大饑荒期間,非正常死亡人口90萬,全省平均非正常死亡率為53‰,此外還少生的120萬人。這是按官方數據算的,實際情況可能還要嚴重得多,有人説大饑荒期間貴州省餓死人150萬,但無從查證。曹樹基用他的方法算出貴州1959—1961年非正常死亡174.6萬人。 一、毛澤東誇貴州「正氣上升,捷報飛傳」 >p558 周林(三年大饥荒时任贵州省委第一书记)在貴州主持工作期間,高舉「三面紅旗」,迎合毛澤東的意願,對貴州造成了很大的危害。為了減輕饑荒,1961年恢復「自留地」,默許包產到戶,因此在「四清」運動和文化大革命中,周林受到了批判鬥爭。 二、貴州辦食堂的經驗「全國仿行,不要例外」 三、遵義事件、金沙事件和湄潭事件 对中央越是狂热,五风越是严重,就越死人,然后进入越是死人就越要捂盖子和反瞒产私分,就越是迫害农民,迫害基层干部,死人越严重的死循环,一直瞒到偶然被发现为止。 >p568 各縣根據吳實的指示,先後開倉發糧,停止了事態的發展。而湄潭縣主要負責人卻一直頂着,並對地委表態說:「湄潭沒有死人。」仍不發糧食。遵義地委副書記×××忍不住了,對湄潭縣說:「你們縣要趕快採取措施,開倉發糧」,縣委主要負責人又頂了回去,並說:「情況不是那麽嚴重,不會出死人事件,妖風颳到我們縣委頭上來了,我是不怕的,十二級颱風也颳不倒我。」他這一頂,湄潭縣多死了幾萬人。  >p569-570 「湄潭事件」揭開后,為了平息民憤,挽回影響。省、地委工作組深入群衆,調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的材料,最後對「湄潭事件」作出了結論。…… 有了結論和處理意見,緊接著就號召全縣幹部和群衆揭「湄潭事件」的蓋子,開展「新三反」,不久又搞開了「整風整社」。…… 圍繞「湄潭事件」進行的「新三反」、「整風整社」運動,本來是為了總結教訓,平息民憤,挽回影響,調整黨群關係。而實際上是以「左」反「左」,不但於事無補,反而把事態重新擴大,並沒有找出造成「湄潭事件」的真正原因,接受沉痛教訓。而是把事件的全部責任完全推給下面...

转载:不明白播客专访吴国光 - 2024年,中国如何走向社会溃败?

转载 不明白播客 发布于2024年12月24日的 《 吴国光:2024年,中国如何走向社会溃败? (文字版)》  ----- 吴国光:2024年,中国如何走向社会溃败? (文字版) by 不明白播客 Read on Substack  ----- 原文链接 : https://bumingbai.substack.com/p/2024-d72

转载:歷史衛視 - 地圖都既是”再現”、亦是”誤現”

转载 歷史衛視 History Channel  发布于2024年9月5日的 Tweet  ----- 時常驚訝於一些留言對於畫地圖的”正確性”的執著。確實,我的有些內容裡的地圖,是不夠精確。不少人發現了就會留言,態度顯得相當傲慢,搞得好像是只有他們才知道的秘密一樣。確實有些人指出我不太清楚的部份,這種我很感激,但絕大多數的留言,都是些人盡皆知的常識。我不知道為什麼這夥人能如此驕傲他… — 歷史衛視 History Channel (@davidouyang1003) September 5, 2024  ----- 原文链接 : https://x.com/davidouyang1003/status/1831832658512597336

第十一章:燕趙悲歌

图片
原书及其作者: 《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杨继绳,天地图书第七版。 系列上一篇: 云南  ----- >p520 河北省在北京的周圍,離皇城最近,能夠最快的接受皇家的「恩澤」。這個省位於華北大平原北部,跨内蒙古高原東南部,東臨渤海,西枕太行。河北省農業發展歷史悠久,土地開墾程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有耕地1億畝以上。但由於城市多,還是一個糧食調入省,直到1959年才實現糧食基本自給。這不僅是糧食增產,而是因為天津市1966年成為中央直轄市,不屬河北管轄。 一、徐水鬧劇 1. 鬧劇從農田水利開始 全国性大饥荒和每一个典型事件的恶化都是由同样的路径产生的。越是为政治正确而狂,越是出荒唐的经验样板,就越能被上级当作旗帜选中推广。这种选择机制一旦成型,闹剧从哪里开始只是形式问题,体制一定能不断地在所有方向里选择最差的那一个。 2. 「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大革命 行动军事化,田间管理工厂化,思想共产主义化,领导方法群众路线化,成立名目繁多的组织,产生无穷无尽的形式主义。 我还没有仔细研究全球共产主义的对比,但是就目前经验而言,所有的共产主义就是这样的。讲究计划和整齐划一的结果不是人人得所需,而是抹杀社会的不同;讲究全民所有的结果不是财富均等,而是管理资产的人合法掠夺全民的资产,和对经济活力的毁灭性打击;讲究共产党一定代表国民,必须一党专政,自我监督就够了,结果一定是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败,世界上没有任何政治能在长期缺乏外界约束的情况下自律。读了一些政治思想史之后,我认为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繁多政治思想的一种,也只是一种问题比较大的思想流派而已,但是嫁接上了列宁主义,由国家力量强制推行之后,气质上简直就像世俗版的伊斯兰国圣战主义。 3. 毛主席到了徐水 4. 共產主義試點 5. 幻夢的破滅 6. 目光轉向安國縣 安国县的问题比徐水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热点转移的意思就是,徐水事件的结果就是没有结果。上级的青睐越转移,越发掘出更荒唐的经验这一点,和徐水事件的开头是一样的。而每一个典型事件的没有结果,就汇聚成了三年大饥荒的浩劫。这一点放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一样的,允许没有结果的丑闻不了了之的社会,其政治必然劣化。 二、鬧劇不只發生在徐水 1. 大躍進 大躍退 大破壞 >p530-531 有了徐水這面旗幟,有了毛澤東的親自鼓動,河北省其他地方也像徐水一樣,公產房、...

转载:@ignatiuslee - 亞文化群體激進化

转载 @ignatiuslee 发布于2024年12月13日的 Substack note  ----- 這幾天在關注Luigi Mangione案件,注意到這起案件具有亞文化群體激進化特點。 亞文化群體暴力犯罪不是新聞了,尤其社群媒體在刺激各種各樣的亞文化群體的激進化觀點。亞文化群體不僅處在主流文化邊緣,有部分群體還滋生出一些有反文化傾向的激進主義。 邊緣群體在社群媒體上非常普遍,很容易扎堆兒和煽動網路暴力,之所以說他們是亞文化或者反文化,不一定指他們不為主流文化所接受,而是指他們實際上對文化觀念或社會思想抱有一知半解、部分扭曲或者完全扭曲的看法,並且通常以極端的方式看待社會問題。 在美國社會常見的後理性主義、環保法西斯主義、加速主義、反技術主義等等都是常見的激進化的亞文化現象。這些具有激進化特點的亞文化通常將有偏執狂傾向的觀點雜糅在憤世嫉俗的情緒當中,塑造成一種社會思潮的假象,其實根本不是社會科學的產物,而是對社會一知半解、部分扭曲或者完全扭曲的大眾想象。 當然,也有完全與人無害的亞文化,比如二次元文化。這些群體基本上不存在激進化特點,但是他們通常對虛擬世界寄託了一種部分扭曲的情感,發生了認知與現實的錯位和脫節,極端的情況會出現分不清虛擬二次元人物與現實的距離,進而表現出對虛擬世界過度依賴傾向。 中文社群媒體也一樣出現了亞文化群體,有學者粗略估計有上百個這種亞文化群體(比如殺馬特、鬼畜、蘿莉、屌絲、Cosplay、玄幻小說、飯圈、腐女等等),而且部分群體也有激進化傾向,比如粉紅、支黑、姨學、加速主義等等。發展不正常的主流文化也可能被當成亞文化對待,比如女權主義被貶低成女拳或者田園女拳,這又形成了女權主義的邊緣文化。 在中文亞文化群體中,姨學無疑成了一門“顯學”,與其他亞文化群體一樣,姨學也以自己龐大的術語系統著稱,而且是仿照學術概念創造的亞文化概念。 社群媒體深度依賴用戶通常依靠社群媒體汲取知識和消息來源,他們的觀念也是由佔據社群媒體主流的亞文化群體塑造的,這時候亞文化群體在實際上承擔“教育”社會邊緣群體的任務。這使得一些激進的亞文化群體很容易形成一種格式化、僵化、刻板的認知觀念,像條件反射一樣用某些公式化的認知來看待社會問題。 這樣的結果就是反智主義盛行,也就是說部分激進的亞文化群體,以一種遊戲態度反對、曲解和破壞主流文化和真正的社會...

第十章:大饑荒中的雲南

图片
原书及其作者: 《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杨继绳,天地图书第七版。 系列上一篇: 浙江  -----      一、從刀耕火種到共產主義 云南地区的土改由于考虑当地情况,政策原则上更为克制,但实际上也是在政治高压下强行推开,破坏当地社会纤维、扩张政治权力和政治控制。后续政策破坏生产,带来五风,又让农民负担巨大压力,然后饿死人的一系列情况和其他地区大体一致。 二、持續不斷的階級鬥爭 政治压力为五风扫清了障碍,用阶级斗争强推农业集体化和粮食统购统销,用反右和反”地方民族主义“加强中央控制。 三、農業、工業齊躍進 无限膨胀的政治压力和五风最直接的体现当然就是生产生活方式上的强迫跃进。三年大饥荒里,各地的运动各有各的荒唐,但一致的都是无视事实、强行推进,哪怕起了一些积极作用,也都是以造成极大损失和破坏为代价的。 >p490-491 1957年冬,在中央政府的號召下,雲南省掀起了以興修水利和積肥為中心的農業生產高潮。到1958年1月上旬,全省興修水利的出工人數達200萬人左右(1957年末全省總人口為1,896.78萬人,其中男女勞動力總共約750萬人)。原來沒有積肥習慣的一些少數民族,也移風易俗,修厠所,蓋豬廐,大搞積肥。   >p494 滾珠軸承竟有木質的,從來沒有見過機器的大理這個邊遠地方,竟然製造出大批收割機、脫粒機。這顯然是神話。這些滾珠軸承和農業機械是怎樣造出來的呢?這個報告說:「反對單純依靠鐵匠、木匠來改革工具和製造滾珠軸承的作法,充分發動群衆,相信群衆,形成多快好省的群衆運動。」「全黨動手,全民動員,人人當木匠、鐵匠,戶戶造滾珠軸承。」「白雲鄉原來只靠30多個鐵匠、木匠,結果時間拖長,任務完不成,後來把工具改革變成群衆運動,僅3天就造出各種畜力車1,500多部,同時全鄉都實現了轉動工具軸承化和運輸車子化。」 四、陸良事件 ——「大躍進」中較早暴露的餓死人事件 浮肿病大量发生,但政治高压让干部无人敢正视真正原因,上级捏着粮食不放,拖到不可收拾才开始救援。 浮肿和死亡人口中,从年龄来看老弱多于青壮,壮劳力因为自身免疫力强,加上能够劳动,优先得到粮食供应,无力劳动的老弱就得不到粮食配给;从性别来看男多于女,因为男人干活劳动强度更大。老少衰弱者占死亡人口的三分之二,死亡里的男女比例为三比一。 省委书...

第七章:遗产

图片
原书及其作者: 牛津通识读本系列丛书,或者“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series”,一个非常高质量的学科入门读本系列。16到17世纪左右,这段宗教改革的故事从近乎偏执于原教旨的圣经解读出发,最终却落在了催生多元社会的终点上。 系列上一篇: Others | 非我族类   ----- Chapter 7 Legacy   >p132 The beating heart of Protestantism was not in any case unfettered enquiry, but deference to an authoritative text, and throughout our period there were plenty of Protestants who opposed heliocentrism on the basis of the Book of Joshua’s reference to the Sun ‘standing still’ at Gibeon, just as today plenty of Protestants oppose evolu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reation account in Genesis. Christian fundamentalism has its roots in the certainties of the Reformation. 宗教改革是时代的产物,当时已经严重僵化的天主教和教会系统催生出了自己的挑战者。那么挑战之后呢?新教改革带来了整一轮社会规范的重新洗牌,新教首先承担了一个修补、改善,和挑战者的角色,而社会规范撕裂之后的必然程序就是重建,建设比破坏更考验一个东西的本质内核。脱离了挑战者身份标签的新教,和受到刺激后自己也有所改变的天主教在这个层面上又回到了同样的起跑线。 >p133-134 These are all ways of saying that the principal legacies of the Reformation were the fact of divis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strategies for ...

第九章:浙江之折

图片
原书及其作者: 《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杨继绳,天地图书 第七版 。 注意一下,因为我借到第七版的实体书了,从这篇笔记往后的页码请以第七版为准。原来的第四版共568页,第七版共629页,以备存念。 系列上一篇: 山东  -----  一、从農民口中奪糧 >p460 浙江省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積不到一畝。新中國成立以前,浙江是個缺糧省,據國民黨有關記載的材料,每年要從外省調進2億到5億斤糧食。新中國建立以後,由於實行土地改革,糧食比建國前多了一些,但是,不僅沒有糧食調入,還承受了沉重的糧食徵購任務。  >p465 糧食統購統銷之後,私商大幅度減少。經過1956年的社會主義改造,私商基本消滅,再經過1958年大躍進,不僅沒有私商,連商品經濟也沒有了。本來十分活躍的浙江農村經濟也變成了一潭死水。農民完全被捆綁在有限的土地上,再沒有其他生路。 二、江華緊跟毛澤東 >p466-467 浙江省第一書記江華對毛澤東的思想是跟得非常緊、非常快的。1956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八大」對國内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估計:「我們國内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求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毛澤東當時並沒有反對這個估計,但事隔不到一年,在1957年9、10月間召開的中共八届三中全會上,他不經討論,就一人斷然推翻了這個估計,獨自提出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 毛澤東獨自一人推翻中共「八大」決議以後,第一個響應、並較系統闡述的封疆大吏就是江華。 不管农民死了多少,浙江的共产风一共刮了三波,主要表现为一平二调,名目分别是搞全民所有制和按需分配制、兴办水利等大工程、大力发展公社经济向社会主义过度。 >p470 共產主義强調有計劃的生產,而「周密的計劃」必須指揮權高度集中。生產上的瞎指揮是生產指揮權高度集中的必然產物。像全國各地一樣,自1958年以來,生產上的瞎指揮在浙江省有些地方已經到了十分荒唐的地步,農村幹部打罵農民,扣飯的情況相當普遍。  >p471 浙江省的反右鬥爭也是很積極的,曾揪出了「沙、楊、彭」反黨集團。沙即沙文漢,楊即楊思一,彭即彭瑞林,都是省裏的負責幹部。 三、魚米之鄉的餓殍 五风严重破坏生产,...

第六章:非我族类

图片
原书及其作者: 牛津通识读本系列丛书,或者“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series”,一个非常高质量的学科入门读本系列。16到17世纪左右,这段宗教改革的故事从近乎偏执于原教旨的圣经解读出发,最终却落在了催生多元社会的终点上。 系列上一篇: Culture | 文化影响   ----- Chapter 6 Others >p110 The event (as well as the original episode it commemorates) exemplifies a mentality widespread in the Reformation era, and still with us in various secular and religious guises: a desire to shore up the identity of the majority group by stereotyping and dehumanizing an excluded minority. …… Examining the fate of these ‘others’, both real and imagined, enables us to appreciate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Reformations were, simultaneously and paradoxically, a channel for intense bigotries and a route to pluralism and social tolerance. Heretics  >p111 Both Catholics and Protestants agreed with the ancient judgement of St Augustine that it is not the fact of the death but the rightness of the cause which makes a martyr (in practice, most of us still concur with this, unwilling, for ...

第八章:齊魯之難

图片
原书及其作者: 《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杨继绳,天地图书 第七版 。 注意一下,因为我借到第七版的实体书了,从这篇笔记往后的页码请以第七版为准。原来的第四版上册共568页,第七版上册共629页,以备存念。 系列上一篇: 广东    -----   >p432 在上世紀60年代任中監委處長的李堅,當年曾到河南、安徽等省對大饑荒作過調查,他對我説,山東是饑荒最為嚴重的省份之一。1999年,我到烟台養馬島講完課就到濟南,在朋友的幫助下,查閲了60年代的歷史資料。經過幾天查閲,有一些收穫,但覺得我看到的資料還不夠完全。山東大饑荒的情況,有待檔案開放後,作進一步深入的研究。我只能根據現有的資料寫這一章。 一、批判趙建民,大反右傾 >p432 山東省也像其他省一樣,「大躍進」也是以政治大批判開路的。山東批判的對象是省委副書記兼省長趙建民。…… 山東省的第一、第二把手都是從華東局調來的。趙建民是山東的老革命,在山東必定有較深的人事根基。是這位老革命對新來的上司不夠尊重呢,還是外來的上司畏於趙建民的地方勢力呢?也許二者都有,他們之間是不夠協調的。趙建民是敢説真話的人,恰恰在這一點上被新來的上司抓住了把柄。 二、毛澤東、劉少奇給山東鼓勁 三、山東的「五風」有特色 >p438 批判右傾思想以後,大躍進狂潮疊起,青壯勞力都去煉鋼、修水庫去了,1958年全省秋播面積不及往年的四分之三。 共產風 平均分配,无偿调拨,经济核算单位变来变去。家里原有的财产尽被掠夺一空,赖以生存的资源全靠分配,而分配机制又混乱不堪,劳不能有所获。 浮誇風 张口就来的虚报产量带来的恶果却是实实在在,计划安排和实际脱节,而因为体制僵化,计划又无从改变,于是就开始制造灾难。 命令風 不仅社员会被强迫命令、随意体罚,干部也会被乱批乱斗,撤换处分。 幹部特殊化風 瞎指揮風 农民的意见和务实官员的意见不能说,一有和上级不同的意见就被扣政治帽子,再荒唐的指令也只能执行。 四、山東省糧食產量和徵購    以“两条路线斗争”的高帽子来开展反瞒产私分运动,同时群众的口粮安排被层层压缩又扣克,数量和质量惨不忍睹。 五、館陶事件 馆陶是发现较早的大批死人问题,但是责任被推给莫须有的天灾,没有人检讨政策,导致饥荒畅通无阻的向全国发展。 三年大饥荒是彻头彻尾的人祸...

第五章:文化影响

图片
原书及其作者: 牛津通识读本系列丛书,或者“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series”,一个非常高质量的学科入门读本系列。16到17世纪左右,这段宗教改革的故事从近乎偏执于原教旨的圣经解读出发,最终却落在了催生多元社会的终点上。 系列上一篇: Society | 社会变动   ----- Chapter 5 Culture Visual culture >p94 Pre-Reformation religion was intensely sensual, engaging the full range of worshippers’ senses, but its visual aspects stand out. …… Images acted upon the percipient, and were thus immensely potent. 在各种艺术形式之中,以往最突出,宗教改革年代所受冲击最大的,就是图画。 >p95 The Reformation of the 16th century repudiated this extraordinary inheritance, and destroyed much of it, not out of philistinism or lack of appreciation for the power of art, but out of a heightened sensitivity to it, and an intense fear of the dangers of idolatry. ‘Iconoclasm’ – the destruction of religious images for overtly ideological reasons – may be the Reformation’s most tangible bequest to the variegated cultural environments of modern Europe. “Iconoclasm”(偶像破坏主义),表示因为高度意识形态化的原因毁弃宗教图画。具体来讲就是认为宗教图像会导致偶像崇拜,盲目崇拜人造的画作本身,因此要摧毁和宗教相关的...

第七章:嶺南風雲

图片
原书及其作者: 《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杨继绳,天地图书 第七版 。 注意一下,因为我借到第七版的实体书了,从这篇笔记往后的页码请以第七版为准。原来的第四版共568页,第七版共629页,以备存念。 系列上一篇: 江苏  -----   >p400 位於中國南部的廣東省是魚米之鄉,瀕臨港澳,經濟發達。這麽富饒的省份也沒有倖免大躍進以後的災難。餓死的人雖然沒有四川、安徽、河南那樣多。但還是給歷史留下了深深的創傷。  一、廣東創造了反瞞產私分的經驗 为了迎合上级喜好而虚报高产,高征购和放开肚皮大量浪费无以为继之后,上级的想法却不受事实影响,于是就用传统的阶级斗争思路发明了“反瞒产私分”的新一波运动,通过上级的主观坚持意愿和政治压力强迫推行。 这样的“经验”在当年的环境下是必然出现的,体制没有自省和进步的意识,一遇问题就倾向于用政治控制和政治斗争的方法来加以解决;权力完全自上而来,没有监督制衡可言,那么上有所好下必甚是必然的结果,因为在这样的社会中,万般皆下品,只有权力高;在这一思路上加以延申,一旦上级的想法认知出现了错误,甚至是对政斗和群众运动产生迷恋,没有什么改错机制是足够强力的,出现错误的成本必由下级承担,但上级如果一错再错下级必无力纠错,社会不公不义是长线上的必然。没有异议的社会,完全纯洁完全受控的乌托邦社会,是脆弱不堪毫无抗风险能力的。而无底线的政治斗争和政治控制必将使这一切形成恶性循环,这套统治逻辑只保证最高一人统治者的尊荣,最高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必须不断强化自身地位,所以集权体制控制一切、净化一切的倾向正常情况是只能恶化不能刹车的,一切的社会规则都不能限制权力。一旦有谁想要自省、想要进步,体制必先将他吞噬,因为集权体制把社会扭曲的太重,社会的改善进步出现在哪里,就把哪里的既得利益者反噬。 在政治斗争中,斗争没有底线和规则远比政斗本身更为可怕。中国这样的集权体制下,如果不能存在一套政治位阶以外的保障体系(就是说公民居民的命和官僚的命共享一个现代文明的底线,比如不株连和不出人命,国民的政治不服从不应该累及三代,官僚的政斗失败也不该祸及九族,更不应该因为政治原因就承担无限风险,官僚和民众在这种底线上必须平等),就是在促使所有人都为了权力摒弃人性,越是遇到社会风险就越要加强旧有路径,直到灾难摧毁一切。 >p40...

第四章:社会变动

图片
原书及其作者: 牛津通识读本系列丛书,或者“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series”,一个非常高质量的学科入门读本系列。16到17世纪左右,这段宗教改革的故事从近乎偏执于原教旨的圣经解读出发,最终却落在了催生多元社会的终点上。 系列上一篇: Politics | 政治影响   ----- Chapter 4 Society >p76 From their perspective, human beings were fundamentally defined by their relationships to others, and by their place in social structures of various kinds. 这一点是当时天主教和新教的共识,当时的“宗教”和“社会”是如此的彼此不分,导致寻求宗教改革就是寻求每一个方面的社会纹理的改变,而改革本身也深深为这些纹理所塑造。  Structures of community >p77 Investment in ‘community’ was not a lifestyle choice for pre-modern people, but a necessity of existence. Agriculture (the occupation of the great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 was a fundamentally collective exercise, in which all planted and ploughed according to agreed conventions, and brought in the harvest together. If the sustaining of life was a collective business, so were the principal threats to it: harvest failure, epidemic disease, extreme weather, war. These were often seen, in a phrase still embedded in the...

第六章:富饒的飢饉

图片
原书及其作者: 《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杨继绳,天地图书第四版。 系列上一篇: 吉林  -----   >p328 在1958年到1961年間,江蘇省這個富饒的地方也發生了嚴重的饑荒。當然,和河南、安徽、四川、甘肅、貴州,山東等省相比,饑荒程度要輕一些,但廣大農民也遭受到嚴重的摧殘。 一、江渭清奉命行事 >p321 江蘇省委第一書記江渭清是一個比較穩當的人,也是一個熟悉「黨文化」的老練政治家。在毛澤東面前,他察言觀色、審時度勢,估計不會帶來危險的情況下,有時還能擋住毛澤東某些不合理的要求。如,在反右鬥爭中,毛澤東曾希望在江蘇省常委中抓出右派,事後還派彭真到江蘇傳達對江渭清「打招呼」,說江「右」。江渭清還是擋住了,在省、地、縣幾級主要領導中一個右派也沒有抓。全省抓了13,349名右派,約佔全國右派分子總數的2.4%。江渭清在他晚年的回憶錄中,對他的「右」,對在毛澤東面前敢講真話的事,寫得繪聲繪色,對「三面紅旗」危害江蘇的事,也寫了一些,但在某種程度上有些淡化。從現存的檔案中反應,江蘇省在大躍進和隨之而來的大饑荒年代,問題還是相當嚴重的。不過,與其他省相比,江蘇在大躍進中並無自己的「發明創造」。對中共中央的指示,江蘇省雖照辦不誤,但不走極端。 这一节看下来,感觉总体而言,江渭清更像一个老练的政治玩家,但是实际上为江苏人挡灾的程度则不如吴德之于吉林。江渭清在很多时候(比起吴德)更赶潮头,但也有更多直接阻拦毛泽东意见的情况。 大兴水利,大办钢铁,军事化管理折磨民工,集体化生活吃食堂,顺应指挥,也都是有的。说江渭清抵挡毛泽东的不合理意见,最突出的案例书里提的也就是反右倾不头脑发热,和其他同僚同进同退。 于是由于高估产、高征购,从1959年到1960年,也出现了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人口死亡和外流。 二、這裏「五風」也成災 由共产风而起的五风破坏生产,拆毁民房,掠夺农民的私有财产,大饥荒完全就是人为的浪费、破坏、阻止社会的自发纠错而造成的灾难。造成饥荒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中国国情下的集权体制必然的逻辑,集权一天不改,所有人的繁荣和保障都是虚幻。 共产风大肆破坏生产,同时又要浮夸风虚报产量,粮食的征购和返销在一个僵硬无变通、只能加速不能回头的体制指挥下,极限挤压农民的口粮,并且农民完全不能反抗。这样的体制是不以国民生死为念的,粮食征购遇阻就反瞒产...

第三章:政治影响

图片
原书及其作者 :牛津通识读本系列丛书,或者“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series”,一个非常高质量的学科入门读本系列。16到17世纪左右,这段宗教改革的故事从近乎偏执于原教旨的圣经解读出发,最终却落在了催生多元社会的终点上。 系列上一篇: Salvation | 神学之争  ----- Chapter 3 Politics >p60 Many Westerners find refusal or inability to distinguish between religion and politics (such as in parts of the contemporary Islamic world) both baffling and menacing. The Reformation is central to the story of how politics and religion began to come apart in European society, yet at the same time it witnessed the flowering of more intense and explicit synthesis between them. 宗教改革带来了政教分离原则,但是在一个新的维度上也见宗教和政治更加强烈鲜明的相互影响。 >p61 But the Reformation supplied it with a new impetus, and with new, potentially corrosive, challenges. For what was the appropriate response to a state power professing the ‘wrong’ religion? The emerging and competing identities of the Reformation era were from the outset enmeshed in vital ways with political processes, making relations between states, and between rule...

第五章:糧倉裏的餓號

图片
原书及其作者: 《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杨继绳,天地图书第四版。 系列上一篇: 安徽  -----  >p306 從歷史資料看,大躍進年代的吉林省委領導人不走極端,不趕浪頭,在毛澤東面前有時還敢講一點真話。但是,就是這樣一個號稱「中國的糧倉」的省份,也沒有逃脫飢餓的折磨。不過,與内地其他省份相比,吉林的饑荒要輕得多。 一、沉重的徵購任務 >p306 吉林是產糧大省,徵購任務重。1957—1958糧食年度,由於糧食徵購任務偏重,1958年春天,全省一些地方就出現了糧食緊張的情況。在十幾個縣的部分地區,群衆叫喊缺糧,找鄉社幹部要糧請願。有的地方發生群衆搶購副食品,個別地區還發生了群衆搶糧分糧事件。 吉林省1958-1957年间,用检察院和公安系统处理案件的方法追缴粮食。 “分配产量”,也就是上级分配的产粮任务,连年涨幅夸张,实际产量跟不上,但吉林省的各级领导所作的比前几章慷农民之慨的干部好多了,对上敢讲困难。 但是一边向上表明困难,一边还是得压迫农民抓紧征购,只不过浮夸冒进赶风头的倾向比前述的四川、河南,还是好多了。 >p310 1961年以後,縣以下的幹部吸取了前兩年浮誇的教訓,上報產量一般都留有餘地,對徵購任務也討價還價,徵購任務不得不減少。由於有了自留地,集體分配的口糧不足,由自留地產的糧食補充。…… 所以,省裏雖然向上面叫苦,農民的生活還是比兩年前好。社員自留地產的糧食多了,這是擺脫饑荒的最為有效的辦法。 期间吉林政府也组织动员寻找代食品,但实际上这种事根本不需要政府动员。  二、「五風」也渡山海關 >p312 共產風、浮誇風、瞎指揮風、强迫命令風、幹部特殊化風,也渡過了山海關,在東北大地肆虐。這「五風」本來是總路綫、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的產物,哪裏有「三面紅旗」飄揚,哪裏就有「五風」肆虐。而「五風」之所以毫無阻攔,是政治運動的結果。 >p312 從這個名單上看,吉林省的批判對象層次比較低,最高的是地委級。而相當多的省裏,批判對象中有省級。這説明吉林省反右傾鬥爭不如有些省那樣激烈。 但就算在地领导人不头脑发热,也不能不跟着潮流走。五风肆虐和反右倾运动同时发生的,后续的动态基本都是吉林自己地方的会议批评制止五风和各种乱批乱斗,但是一旦赶上全国性加速,一切好转趋势又会被一个浪头打回来。 五...

第四章:安徽不安

图片
原书及其作者: 《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杨继绳,天地图书第四版。 系列上一篇: 四川  

简记:读完《墓碑》上册与近期的想法

图片
原书及其作者 《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紀實》作者杨继绳本来是新华社高级记者,书中内容非常扎实。这篇笔记主要就是读完上册之后的一个快速总结,另外两本掺进来的书主要是我这些想法应该也有受到它们的影响。 “The Reformatio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作者Uta Frith。这个书系叫牛津通识读本,非常好,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宗教改革对于欧洲政治的现代化进程相当重要。 《生死疲劳》,莫言。这个读了有一段时间了,时代背景正是大饥荒到改开的年代,给我增添了很多关于历史的感受。  

简记:读沈从文

图片
原书及其作者      应该不需要介绍,沈从文,1902-1988。这几个书名除了《边城》,都是集在一本精装本里的,所以页码是一直顺下来的。沈从文的文字就像大江大河缓缓流,从心所欲不逾矩。有一句“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也不能再贴切了,因为他的文字都清澈见底,没有什么好龃龉好隐藏的,而又怀着对所有人事和自然的敬爱和看重,读来坚实有力。      大概那个年代,清末民国再到中共建政,所有的文人都是感到社会痛苦的增加和需要某种改变的必要的。但是受一直以来的种种传统文人病桎梏和各方政治对人的审查钳制,想问题想的模模糊糊,写问题写的曲里拐弯,大致也是如此。    

第二章:神学之争

图片
原书及其作者: 牛津通识读本系列丛书,或者“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series”,一个非常高质量的学科入门读本系列。16到17世纪左右,这段宗教改革的故事从近乎偏执于原教旨的圣经解读出发,最终却落在了催生多元社会的终点上。 系列上一篇: Reformations | 改革全貌   

第三章:天府飢魂

图片
原书及其作者 : 《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杨继绳,天地图书第四版。 系列上一篇: 甘肃  

第一章:改革全貌

图片
原书及其作者: 牛津通识读本系列丛书,或者“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series”,一个非常高质量的学科入门读本系列。16到17世纪左右,这段宗教改革的故事从近乎偏执于原教旨的圣经解读出发,最终却落在了催生多元社会的终点上。   系列上一篇: Introduction | 序言

序言:宗教改革

图片
原书及其作者     牛津通识读本系列丛书,或者“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series”,一个非常高质量的学科入门读本系列,质量和语言难度比翼齐飞,读中译版的话甚至还要受到渣翻译的二次伤害。但是平心而论,以阅读所耗精力和入门扎实程度来看性价比的话,没得挑剔。而且如此体系完备,门类齐全的书系,本身省下的找书成本就不可计量。     拐回正题,我是个乱翻书的,为什么要读宗教改革我也不知道,但是一路读下来收获很多。16到17世纪左右,宗教改革从近乎偏执于原教旨的圣经解读出发,最终却落在了催生多元社会的终点上。原书难读的原因之一也在于能感受到它把许多复杂深入的学术成果融为一体,虽然已经极力体贴入门级读者了,但是其中的思维难度是无法消减的。   >p1 Scholars used to know the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though different scholars knew quite different answers, the Reformation having been as divisive for subsequent historians as it was for those who lived through it. This is because it has always seemed a foundational moment, raising questions of origins and parentage, the culturally and politically contentious issues of who we are and where we come from. 首先,无论是对当时的民众还是现代的研究者,对于宗教改革的看法都是不一的。但无可置疑的是,宗教改革极其深刻的塑造了现代的欧洲。 >p1-2 It is a story of spiritual liberation, of people casting aside the shackles of theological and moral servitude. The movement initiated by the renega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