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大饑荒中的雲南
原书及其作者:《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杨继绳,天地图书第七版。
系列上一篇:浙江
-----
 
 
 一、從刀耕火種到共產主義
- 云南地区的土改由于考虑当地情况,政策原则上更为克制,但实际上也是在政治高压下强行推开,破坏当地社会纤维、扩张政治权力和政治控制。后续政策破坏生产,带来五风,又让农民负担巨大压力,然后饿死人的一系列情况和其他地区大体一致。
二、持續不斷的階級鬥爭
- 政治压力为五风扫清了障碍,用阶级斗争强推农业集体化和粮食统购统销,用反右和反”地方民族主义“加强中央控制。
三、農業、工業齊躍進
- 无限膨胀的政治压力和五风最直接的体现当然就是生产生活方式上的强迫跃进。三年大饥荒里,各地的运动各有各的荒唐,但一致的都是无视事实、强行推进,哪怕起了一些积极作用,也都是以造成极大损失和破坏为代价的。
>p490-491 1957年冬,在中央政府的號召下,雲南省掀起了以興修水利和積肥為中心的農業生產高潮。到1958年1月上旬,全省興修水利的出工人數達200萬人左右(1957年末全省總人口為1,896.78萬人,其中男女勞動力總共約750萬人)。原來沒有積肥習慣的一些少數民族,也移風易俗,修厠所,蓋豬廐,大搞積肥。
>p494 滾珠軸承竟有木質的,從來沒有見過機器的大理這個邊遠地方,竟然製造出大批收割機、脫粒機。這顯然是神話。這些滾珠軸承和農業機械是怎樣造出來的呢?這個報告說:「反對單純依靠鐵匠、木匠來改革工具和製造滾珠軸承的作法,充分發動群衆,相信群衆,形成多快好省的群衆運動。」「全黨動手,全民動員,人人當木匠、鐵匠,戶戶造滾珠軸承。」「白雲鄉原來只靠30多個鐵匠、木匠,結果時間拖長,任務完不成,後來把工具改革變成群衆運動,僅3天就造出各種畜力車1,500多部,同時全鄉都實現了轉動工具軸承化和運輸車子化。」
四、陸良事件
——「大躍進」中較早暴露的餓死人事件
- 浮肿病大量发生,但政治高压让干部无人敢正视真正原因,上级捏着粮食不放,拖到不可收拾才开始救援。
- 浮肿和死亡人口中,从年龄来看老弱多于青壮,壮劳力因为自身免疫力强,加上能够劳动,优先得到粮食供应,无力劳动的老弱就得不到粮食配给;从性别来看男多于女,因为男人干活劳动强度更大。老少衰弱者占死亡人口的三分之二,死亡里的男女比例为三比一。
- 省委书记谢富治别说受罚担责了,一封避重就轻、主动揽错表忠心的检查发到中央,后来一路官运亨通。
五、「免疫力」難抗反右傾
- 哪怕当地情况出现一时好转,号称从先前的教训里得到了对于浮夸过热的“免疫力”,中央和全国左转加速的浪潮一传过来,五风与死亡也就再现高潮。而全国的政治风向只由毛泽东一人的个人意愿所左右。
六、邊民外逃
- 毕竟有地理优势,很多边民实在活不下去时自然外逃,但政策只要松动时,许多外逃人员又重新回来。
七、騷亂和暴動
>p511-512 雲南少數民族性格彪悍好鬥,都有槍枝武器。20世紀50年代以來,經常出現民族騷亂和暴動。民族騷亂和暴動的原因比較複雜,不全是「大躍進」造成的。但是,不可否認,農業合作化中的過激政策、大躍進中的失誤,群衆生活太苦,至少是民族騷亂和暴動的重要誘因。
- 这小节内详细列举和记录了当地一些叛乱事件的始末,不过真的有点像流水帐,也抓不出什么重点,仅录标题:
麗江小涼山暴亂 
富寧縣瑤族騷亂 
維西縣伏擊事件 
歸化寺問題 
昭通地區昭魯二縣結合部事件 
祿勸縣大松樹新村煤礦暴亂 
金平縣崇崗公社老街管理區鐵匠寨事件 
宣威事件
八、退回去就有生路
>p517-518 1958年以來的過激的政策把農民推向了死亡之路。如何重新尋找生存之路?退回去。…… 以上政策起到了休養生息的作用,1961年基本沒有因飢餓而死亡,1962年浮腫病基本消除。1964年雲南省糧食總產量達121.34億斤,超過歷史最高年1956年的120.27億斤。豬肉從1964年9月起就可以平價敞開供應。除糧食、棉布外,其餘數十種憑票商品完全敞開,1965年春節,昆明市上的日用工業品比1964年增加了1,800多個品種。
-----
原书信息:楊繼繩,2008,《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紀實》。天地圖書,第七版,ISBN 978-988-211-908-6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