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博客开通有感

    我以前在国内,主要接触的社交媒体是微信朋友圈,后来我出国,用上了油管,推特,instagram。看的越多反而越累,直到在修一门哲学系导论的时候,教授有一天坐到桌子上,说,其实你们我们不需要靠手机活着,我甚至并没有一部智能机,但我仍站在这里。

    那真叫一个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我突然想到也许我一直一直在社媒上刷帖子并不是我真实的需要,而是这些媒介制造出来的需要。当然了,我并不认为我的经历有什么非常值得自珍自怜的特别之处,一个精彩的人生总会在时时刻刻产生自己的顿悟的。社交媒体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重要的角色,如果很多人都对社交媒体产生类似的顿悟我毫不意外。但每个人的契机各有不同是肯定的,在那之后,我的社媒使用频率一路下滑,手机屏幕使用时间也基本是一路下滑。问我为什么,我发现当我不需要不停地被social media feed和叮铃咚咙响个不停的手机消息打扰的时候,当我的物质生活和信息生活都可以很简单的时候,我感到自己很强大。我感到生活好像有触感,时间好像有触感。(这个比较抽象的感受可以试试看下面这个视频,我的感受基本和我看到最后一幕时的感受相同)我感觉我的时间和注意力好像有重量,不过这一则是在我开始读书时写笔记而且发布在substack上之后的事。因为觉得有人看了,对自己整理东西时候的系统化要求会更高,前后的贴文往往也会想要相勾连。

 

    不过substack用了一段时间,发现了它的note功能和chat功能。前者基本是类似于推特的发帖功能和社区,后者是类似贴吧形式的频道聊天室。这对我来说是很好的功能,虽然我发note也容易写成长文,不过note这种短帖子的特性还是比基于邮箱订阅分发的substack主体功能热闹得多,发一篇好的note涨订阅也更快。而且我觉得,substack上的社区用户应该主要都是因为长文订阅而聚集起来的,也许这帮人的社交媒体会是我喜欢的东西。事实证明不是,note刷太多,也会一直被推送和普通社交媒体类似的东西。用户群决定了note社区的氛围还远不至于让我讨厌,但原来快餐内容的盛行似乎是必然和社交媒体碎片内容+算法推送的模式绑定的。我真正想要的是可以沉下心来慢慢说话的媒介,是我可以花很多时间非常,非常慢的把一个成体系的东西梳理出来的媒介,所以我需要看书或者邮箱订阅这类互动性偏低的媒介,无论看起来如何好,干扰太多信息太碎的输入模式最终都会为我所排斥。所以我在社媒时代还是选择了回到部落格形式。

    我最近翻了很多编程随想的帖子,我看到它的博客一直到现在都还有人在留言,我看到那上面很多的帖子是他几年十几年,用相对低的频率一篇一篇发出来的。这很好,只要网站不倒,他失踪两年三年博客会有人看,即使不能再恢复自由,恐怕四年五年下去他的博客还会有人看,还会有人从他的系列文里学到东西,还会有人看到他在github上的项目提供了怎样的信息。我在substack上——在note上——吸收到这样的观点,用流量来衡量一篇东西的影响力也许并不合适,浏览量很难反映一篇东西对人影响的深度和影响的持久力。显然我们应该期望自己更喜欢和看更多能够经久不衰的东西,而不是一直满足于快消碎片,看太多那些没有深度没有结构的东西,最后把自己的思维也看成一个平面那可不是什么好事。当然最近事业方面突然忙起来之后我发现,保持一种能够随时跳起来应对高强度工作的状态(随时响应高扰动)居然也是可以跟随时进入深度思考写长文的状态并存的,这是后话,目前我对此只能说我的进化能力有时吓到我自己。

    博客上的文章会慢慢搬substack上的,也会把一些长note整理成贴,完成之后就会开放博客的RSS订阅和邮箱订阅。以后应该少看note,但是发一篇博客都同步更新推特和substack。至于这种模式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改变,且走且看,慢慢折腾吧。只要我始终记得我在2024年5月开通专栏的初心是有个地方标准化存放我的笔记和想法,一定就会一直写下去的。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简记:人类中究竟有多大比例真的热爱自由,超过热爱面包?

Start with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