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大饥荒期间中国的人口损失
原书及其作者: 《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紀實(下篇)》,楊繼繩,天地圖書第七版。 系列上一篇: 粮食  ----- >p966 在大饑荒發生期間,由於餓死人是一個十分敏感的政治問題,各級政府極力隱瞞和縮小人口死亡數字,沒有留下完整可靠的資料。再加上中國的人口統計數據比較混亂,很難用公佈的人口數據推算。所以,中外學者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只能是一種估計,而各種估計之間相差很大。 一、用國家統計局數據計算的結果 >p966 國家統計局的人口數據是公安部報送的,其根據是戶口登記。這是中央政府承認的官方數據。中國官方統計數據雖然比實際死亡人數少得多,但指出的這幾年的人口變化的趨勢是可信的。從人口統計數據上看,說是三年大饑荒,實際上從1958年冬天就開始了。官方人口統計數據表明,1958年死亡率高於正常狀態,出生率低於正常狀態。到了1962年,除四川等個別省份以外,全國的死亡率已經恢復到正常狀態,由於饑荒以後的恢復性增長,出生率高於正常的狀態。所以,本書對全國數據的分析計算中,從1958年算起;個別省份的起止年份,視其情況而定。     根据国统局官方数字,作者由不同算法得出的1958-1962年间人口损失(死亡人口加少出生人口)约在4770万-5333万之间。 二、用各省官方數據計算的結果 >p971 各省的數據來自《中國人口》這一套書。《中國人口》每省一分冊,包括香港和澳門,共32分冊,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出版。此書是由教育部、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的領導下,組成專門編輯委員會組織編寫的。各省分冊由各省組織有關人員編寫。1986年以後陸續出版。各省的數據也是經各省官方審定的,非正常死亡數據也是縮小了的,但比國家官方數據接近實際一些。我從除了西藏、台灣的28本書中,將各省、市、自治區的總人口、死亡率和出生率數據抄錄如表23-2。       各省数据汇总出的1958-1962年人口损失计算结果是5318万。 这一节和上一节提到的官方瞒报死亡人口的原因,主要有:缩小政治影响;留着户口领供应粮;当年曾在大饥荒中担任职务的官员后续仍在高位,维护自己政治形象。 三、國外人口學家的研究結果 >p980 國外學者在研究這個時期非正常死亡人數時,首先用人口學的方法,對《中國統計年鑒》上的人口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