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廬山之變
原书及其作者:《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紀實(下篇)》,楊繼繩,天地圖書第七版。
系列上一篇:纠错
-----
>p842 1959年的廬山會議,從7月2日到8月16日,一共開了46天。8月2日以前為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8月2日至16日為八屆八中全會。
……
廬山會議,不僅使1959年春天的一切糾錯措施剎車,還使1958年的那種錯誤政策更加嚴重泛濫,從而使大饑荒加劇並延長到三、四年之久。
廬山會議是極權制度的產物,不僅維護了極權制度,而且強化 了極權制度。
一、神仙會暗藏殺機
>p842-843 1958年8月的北戴河會議以後,大躍進狂潮席捲全國,造成了全局性的混亂。為了挽回危局,從1958年11月到1959年6月,8個月時間內,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採取了一系列糾正措施。
按照這一段時間的政策邏輯,廬山會議應當是在這些糾偏政策的基礎上,作進一步的調整。到了1959年6、7月,大躍進的高溫已經下降,領導人們也冷靜下來了。他們需要總結這一段時間的經驗教訓,安排今、明兩年的任務和各項工作。當然,這些任務和工作安排是狂熱過後較為冷靜的安排。參加廬山會議的人們認為,廬山會議的初衷應當是糾左的。
不過,這些糾左措施,是在一個重要的前提下進行的,即不僅不能傷及「三面紅旗」,還要在維護和高舉「三面紅旗」。在糾正錯誤時必須堅持一個總體估計:如果1958年以來的工作是十個指頭,其成績則是九個指頭,缺點和錯誤只不過是一個指頭。另外,在安排任務時雖然要比上一年冷靜,但也不能泄氣。「氣可鼓而不可泄」,這是毛澤東當時常說的話。
廬山會議之前,毛澤東的心情是複雜的,既認為1958年打了敗仗,應糾正錯誤,又怕自己在政治上丟分,甚至失去領導地位。他最怕被人說成路線錯誤。因為從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看,只要是路線錯誤,就得改組黨中央的領導機關。路線錯誤頭子是不可能改正錯誤的,只有下台。而下台的錯誤路線的頭子,都沒有好下場。如果真到了這種地步,他就可能要步陳獨秀、張國燾、王明、博古、李立三的後塵。而這些倒霉的人,是他經常用來教育部下的反面教員。他的支持者也極力維護毛澤東這個最敏感的部份,誰的發言略有涉及路線、政治等內容,必群起而攻之,大加韃伐。
>p845 毛澤東不乏支持者,在毛澤東的周圍和封疆大吏中,有一批人是堅決維護「三面紅旗」的。上海的柯慶施,四川的李井泉,是毛澤東權力在地方的兩個支柱。他們兩人不僅是封疆大吏,還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他們是地方官員中僅有的兩名政治局委員。在北京的高官中,林彪、康生是堅決肯定「三面紅旗」、堅決支持毛澤東的。在南寧會議上因馬鞍形問題受到批評的周恩來,這次也是堅定地站在毛澤東一邊的。他不是不了解下面的真實情況,可能是出於維護團結,也可能是出於自保。其他大部份官員都是採取自保而隨風倒的態度。另外,軍隊的高級幹部由於來自不同的「山頭」,在過去的黨內鬥爭中又結下了舊怨,如果有新的政治鬥爭,也是報復舊怨的好機會。還有一些政治投機者、政治陰謀者,也總是依仗毛的權勢,在整人中求得晉升的機會。
- 毛泽东首先始终认为自己“三面红旗”的想法是好的或者说为了维护个人权威必须咬死这点,大跃进的问题都是程度和方法上的问题,而且总体成就多于问题。他往台前一站,所有的纠偏都只能以他这种暧昧而肤浅的态度为限。以领袖的想法为法,所有人都受到一种无法估准的政治压力。
- 很多上层官僚看到的情况多,自然状况下也不愿认可“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的关系”。
- 回顾一下,三面红旗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总路线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  | 
>p847-849 頭幾天,會議的開法是「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想說甚麼就說甚麼。人們稱為「神仙會」。與會者講了不少大躍進帶來的問題,批評的聲音較強。有些天真的人真想「暢所欲言」。毛澤東真願意讓大家「暢所欲言」嗎?真願意硬着頭皮聽批評嗎?不是。在7月23日的講話中就很明確表示反對批評的態度:
……
說是半個月的會,已經開到超過了半個月,也沒有散會的意思。除了毛澤東以外,誰也不知道會如何繼續開下去。會議進程和內容全在毛澤東一人心中。毛澤東也不事先透露他的意圖,都是臨時發表講話,引導會議走向。而他的講話事先沒跟任何人商量,也不向人事先透露,都是突然襲擊。這就是中國當時政治制度的特點。
- 治理国家永远不会是一件简单的事,刚性的冲突不可能避免,如果有良好的议事制度设计和分权监督制衡,一个人看不到的问题总有人会看到,也会有相应的能力来为自己据理力争。当然制度设计和分权制衡也不是简单的事,不同的设计,效果各不一样。但是中国这种中央集权的制度,一旦最高领袖一意孤行,举国上下没有任何自保的方法。大跃进的悲剧不仅是毛泽东的问题,整个体制从根本上讲就没有纠错能力,存续至今也没有反省。 
二、彭德懷為民請命
>p849 彭德懷是毛澤東在井崗山時期的戰友,那時兩人關係很密切,彭要找毛澤東談事推門就進,直呼「老毛」;如果毛澤東在睡覺,就揭開被子和他說話。1949年以後毛澤東已位處九鼎之尊,彭德懷還沒有想到退居臣下,不喜歡叫「萬歲」,不喜歡唱《東方紅》,不習慣稱「主席」,還是稱「老毛」。這在中國皇權制度中已經犯下大忌。
>p854-855 可以說,彭德懷這封信既沒有鋒芒畢露,也沒有直抒胸臆,在講缺點以前先講成績,講缺點留有餘地,并且一再肯定「三面紅旗」。像彭德懷這樣敢說話的人尚且如此,可見,當時的政治氣氛之壓抑,「神仙會」大概也「神」不起來。沒想到這樣平和的信,毛澤東卻不能容忍。他收到彭的信以後,7月16日,加上了「彭德懷同志的意見書」這個標題,批示:「印各同志參考」。彭德懷沒有想到這封本來是給毛澤東個人參考的信成了公開發表的「意見書」。7月18日,在小組會上彭德懷要求收回這封信,申明這封信是倉促寫成的,而沒有完全寫明意思。覆水難收,善於整人的康生,就在意見書下發的當天,給毛澤東寫了一個字條:「我斗膽建議,不能姑息。」信發下去以後,與會者多數人基本上是同意這封信的,但其中不少人認為,某些字句值得斟酌;有些人對第二部份意見較多,認為講得過於嚴重了;完全同意或根本反對的則是個別人。…… 後來,有這類發言(支持彭)的人都受到批評和追究。
- 只要冒犯毛泽东个人权威,根本不知道在哪就会踩到地雷,这种情况下愿意着眼实际的人必然成为异数。 
- 党内的政治形势早被整理成对毛泽东处处有利的形式:他站在最高位上,底下官僚处处因相互斗争而无法团结,政治斗争随时处于要擦枪走火的状态;毛泽东个人威望和威势是绝对的压倒性态势,在民间和在官僚间都近于宗教,他是全国上下唯一的真理中心,个人的缺点和错误无一不会被体制无限放大;毛泽东本人也善于通过政治斗争党同伐异,使宣传机器将自己在民间的形象日复一日的粉墨包装,形成民粹的温床;他时时注意军权,追求个人掌军,中国一直以来就没有过军队和官僚要为国家服务,而不是服务领导个人的观念。 
三、毛澤東翻臉倒乾坤
>p859,862 李銳(毛的秘书)的書中只講了他們這些對「三面紅旗」有意見的人的一些活動,沒有講柯慶施、李井泉等左派的活動。這些人的活動李銳是不知道的。7月21日,這時距毛澤東的反擊只有兩天,由於左派的活動,對彭德懷信的指責的聲音已經逐步升高,左派說這封信主要是「針對毛主席的」。左派的活動和言論對毛澤東有多大影響,至今不得而知。政治嗅覺特別敏銳的人已經聞到了某種氣味。張聞天準備這天在第二組(通稱華東組,組長柯慶施)發言,得悉風聲已緊的胡喬木,早晨打電話給張聞天,提醒他少講些缺點,尤其不要涉及全民煉鋼和得不償失問題。張聞天不顧這些,卻作了長達3小時的發言。在發言過程中,組長柯慶施和其他好幾個人,不斷插話,表示不同意見。張聞天毫不讓步,按照自己的提綱,一直把話講完。…… 李銳認為,「使毛澤東作23日講話的原因很多,張聞天這個長篇尖銳的發言,可能是最後的一副催化劑。」
>p865-866 這篇講話態度鮮明,對左派只是安撫,讓他們「硬着頭皮聽」;說批評「三面紅旗」的人「離右派只有30公里」;把中間派說成「動搖分子」。他在講話中批駁了「小資產階級狂熱性」等的說法。講話中也講了大躍進中一些問題的責任,說自己是「始作俑者,應該絕子滅孫」,但這些話明顯帶有賭氣的情緒,不是誠心自我批評,不是「罪己詔」。毛澤東曾說過,他是不下「罪己詔」 的。
- 现在毛泽东的态度既然摆明了宁左勿右,左的狂热和共产主义理想就是全国上下的真理。 
- 在毛泽东一手营造出的集权体制里,他的任何一言一行压到别人身上,就是一座山。所以他的任何个人言行决断会迅速被推行和放大成全国灾难——然而论功时他是英明领袖,检讨时错误却都是基层犯的,官僚系统在隐形的压力面前闻风而动,而领袖本人则可以裁剪自己的事迹,只认领荣耀,不认领罪过——于是越掌权者个人权威越得到保障,权力就是一切,权力的集中形成循环。独裁政权的一切成就如果都要归于领袖,那一切责任也要。 
四、大臣們機變求自保
>p866-870 在中國當時的制度條件下,只要毛澤東拿定了主意,在領導團中,絕大多數人就會積極響應,很快形成具有壓倒優勢的主流意見。在這種情況下,誰要發表和主流意見不同的看法,誰就處於十分孤立的地位,就會遭到集體的圍攻。所以,在這個領導集體中,誰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就很難有人為他說半句公道話。只有若干年後,隨着大環境的變化,主流意見隨之發生了變化,他的錯案才能得到糾正。
>p870 毛澤東7月23日講話以後,風雲突變,再也沒有人說反左的話了。大會集中對彭德懷、黃克誠、張聞天、周小舟等人進行批判,逼他們作違心的檢查。毛澤東身邊的高官們迅速改變態度,緊跟毛澤東,加入反右傾的大合唱。在革命年代,他們中的有些人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沒有畏懼,在敵人嚴刑拷打中也沒有屈服,而在極權制度中做了高官以後,有的變成了馴服的綿羊,有的變成了兇惡的鷹犬,更多人則是見風使舵,八面討好。當然,他們這樣做有種種堂而皇之的理由:為了維護大局,為了黨的團結。但是,有一點是不能回避的:個人利害關係。在革命年代,他們多是孤身一個,沒有家庭包袱,他們認定鬥爭的對象是邪惡的,成功了就是英雄,犧牲了就是烈士。當了高官以後,有妻子兒女,有榮華富貴。更為重要的是,懲治他們的是被戴上種種理想光環的政權,是被所有的宣傳工具天天歌頌的「英明領袖」。這使他們感到,殺了頭不僅殃及子女,還要遺臭萬年。極權制度就是這樣把昔日的英雄變成了奴才。中國的高官歷來有一個追求:文死諫,武死戰。實際在中國的歷史上,武死戰的層出不窮,文死諫的寥若晨星。這也是制度使然。
- 这一节详细梳理了各个主要人物在会议转向前后的变化,不一一抄录了,只记我得出的想法:党派重于国家,毛泽东的个人权威重于一切,官僚系统内一派迂腐作风,所有的高官基本等同于毛泽东的家臣。
五、常委們昧心陷忠良
>p900 1949年以後,在中國共產黨內有一個既定的前提,毛澤東是一貫正確的,在過去的革命歷程中,凡是和毛澤東有過不同意見,都是歷史問題,都是政治上的污點。以後再和毛澤東不一致時候,都要清算過去這些問題。
>p905 廬山會議加劇了1958年以來的錯誤政策,把已經深陷困難的中國推向更深的災難。同時,還更加強化了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強化了他個人獨裁。為幾年以後的文化大革命埋下了伏筆。
- 大跃进从未得到彻底清算,随后的文革也是大跃进毛泽东个人权斗的延续,一直到他身死才能转向。
六、反右傾烈火燒神州
>p905 廬山會議還沒有結束,中共中央就下達文件,指出「現在右傾思想,已經成為工作中的主要危險」。要求「各級黨組織,必須抓緊8、9兩個月,堅決反對右傾思想」。
廬山會議毛澤東大獲全勝,他已經狂熱到變態的程度。
>p911-912 反右傾鬥爭使幾千萬人受到影響。1957年反右派鬥爭,封住了知識分子的嘴;廬山會議封住了高級幹部的嘴;1959年的反右傾運動,又封住了更多人的嘴。從此以後,中國就成了真正的「一言堂」了,全國只有一聲音,就是毛澤東的聲音。不管他說甚麼,都是「最高指示」。對他說的話,「理解要執行,不理解也要執行,在執行中加深理解」。
反右傾鬥爭是和保衛「三面紅旗」結合在一起的,因此1959年上半年有所收斂的「共產風」、「浮誇風」、「強迫命令風」、「瞎指揮風」又重新颳了起來。農村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和反瞞產私分相結合,和完成糧食徵購任務相結合,這更加劇了農村糧食短缺, 加劇了饑荒。
-----
原书信息:楊繼繩,2008,《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紀實》。天地圖書,第七版,ISBN 978-988-211-908-6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