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大饑荒的禍根是這樣釀成的
原书及其作者: 《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紀實(下篇)》,楊繼繩,天地圖書第七版。 系列上一篇: 人祸  ----- >p666 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當時合稱為「三面紅旗」。這是1958年令中國人狂熱的政治旗幟,是造成三年大饑荒的直接原因,也就是大饑荒的禍根。然而,執政者多年來把這一禍根視為珍寶,從1958年到改革開放以前的1978年,對「三面紅旗」的態度是劃分人們對中國共產黨忠與不忠的一個重要標準。  >p666 「總路線」是「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簡稱。它的文字表達是「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當時報刊宣傳說,「高速度是總路線的靈魂。」大躍進就是高速度的體現。所以,從思想認識上,總路線和大躍進是一回事。不過,總路線偏重於指導思想,大躍進偏重於行動,大躍進是總路線指導下的行動。 「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綫」是中國共產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制定的,但它是建國以後逐漸形成的,在1958年3月9日到25日的成都會議起了重要作用。 一、把革命和建設搞得快一點 >p666-667 從馬克思、列寧、斯大林到毛澤東,都有一種思想傾向,總是過早的估計革命勝利到來的時間。…… 他們所以有急性病,是因為他們看不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糾錯機制。即政治上的民主制度和經濟上的市場制度能夠對所謂「資本主義的固有弊端」不斷自動地進行糾正。這正是他們認識上的盲點。這個盲點也造就了他們所設計的社會制度的根本缺陷:對市場的敵視和對民主的輕視。 毛泽东一手促成了大跃进年代荒唐已极的狂热氛围和个人崇拜。 二、周恩來帶頭反「冒進」 >p671-672 冒進,是指走得太快,不顧條件、不顧後果冒然前進。反對經濟建設上的冒進是1956年初提出的,一直延續到1957年初。反冒進的主要人物是國務院的一些主持經濟工作的領導人。因為速度太高,帶來了很多難以解決的難題。而這些難題必須由他們來解決。他們是實際工作者,他們更多地從現實角度考慮問題。他們是周恩來、陳雲、李先念、薄一波等人。…… 1956年5月,中共中央開會研究6月召開的一屆人大三次會議的預算報告,決定經濟發展既要反保守,又要反冒進,堅持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方針。根據中央這個會議的意見,6月3日,財政部提交給政治局討論的預算報告初稿中,寫進了「在反對保守主義的時候,必須同時反對急躁冒進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