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大饑荒期間的城市生活
原书及其作者:《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杨继绳,天地图书第七版。
系列上一篇:纵览
-----
>p604 在中國計劃經濟制度下,城鄉分割,城鎮居民和農民是身份不同、待遇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的兩個社會群體。國家計劃部門每年根據預計糧食產量安排下一年度糧食收支的「盤子」。「收」是指從農民那裏徵購的糧食和進口糧食,「支」是指城鎮居民口糧、農村非產糧人口用糧、工業用糧、出口和軍事用糧,收入減支出就是糧食庫存。中央政權對糧食庫存十分重視。由於「收」過了頭(即徵購了過頭糧),在「支」中還包括「返銷」給農民的口糧。「支」有強大的剛性,除了農民的口糧以外,是很難壓縮的。政府安排的順序是,先保證了糧食支出以後,再考慮留給農民多少口糧。由於「支出」盤子太大,所以經常在農民那裏徵購「過頭糧」。為了保證收支平衡,政府強迫農民做出最大的犧牲。所以,在大饑荒期間,餓死的都是生產糧食的農民。
- 计划经济从头到尾就是一个不可行的空想。人总会有突发的需求和永远满足不了的需求,想要把一切都塞进计划的格子里,必然的结果是普遍的压抑需求。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前边的章节提到过,这样一种政府保障一切供应,而民间没有自发的组织纤维的情况,要保证面面俱到的治理难度是很高的。中央政府无限权力的背后是无限责任,全能政府统治下的所有问题都应该对政府问责。
- 为了保证全能政府的绝对权力和稳定,掐灭所有成组织的社会力量是必然的逻辑结果,那么政府就必不会有成熟的监督和鞭策,政治权力的神秘化和腐化也就成为必然。
一、城鎮的糧食供應
>p604 那麼,能夠享受糧食定量保證的城鎮居民的生活怎麼樣呢?普通人是按勞動強度大小不同來確定糧食定量指標的,高級幹部和極少數高級知識分子,則是按權力等級享受特殊供應的。權力層次不同,享受的供應水平不同。廣大普通市民,雖然不會餓死,但只能處於半飢半飽狀態。
二、城市和農村有一個時差
>p605 除個別地方外,農村的饑荒最早發生在1958年冬天。而城市的飢餓發生在1959年的下半年,時差大約有10個月。農村情況好轉大約在1961年秋後,城市生活好轉在1962年下半年,時差大約1年。
>p606 糧食在農村下場到國家徵購,再由國家糧庫進入城市居民的廚房,需要一段時間。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的政策是由城市人制定的,農村出現了饑荒,城市制定政策的人,總是要千方百計地防止農村饑荒向城市蔓延。但是,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條件下,城市和農村的經濟本來是一體的,想防止農村饑荒向城市蔓延是不可能的。
>p611 對城市居民來説,除了吃不飽以外,精簡下放是對不少家庭的另一種威脅。有些本來是來自農村因吃不飽是自願回鄉的,但相當多的家庭還是不願離開祖祖輩輩居住的城市。
三、靠國家糧食定量生活的城市居民
- 由于吃不饱,工人多有闹粮事件发生,许多职工家属也会在家给工人压力,要职工去工厂闹粮。“闹粮风”一般用政治高压被压下去。 
>p614-615 城市裏餓死的人很少,但由於營養不良,人口出生率也大幅度下降,一些該出生的人口沒有出生。用《中國人口》所提供的數據計算,在大饑荒年間,京津滬三大城市非正常死亡總共不到9萬人,而少出生人口總共為28057萬人。
四、高級幹部特需供應
>p615 和農村基層幹部多吃多佔不同,城市裏的高級幹部和著名高級知識分子,卻有合法的特殊照顧。能受到照顧的高級知識分子只是知識分子中的極少數,受惠最多的還是高級幹部。高級幹部在照顧高級知識分子的名義下享受特需供應。
>p616 中共中央在批轉這個報告的按語中還有這樣一段話:「實行副食品特需供應的照顧面,對黨外民主人士和高級知識分子可以稍寬,對黨內幹部必須從嚴。不宜不分黨內外,籠統地規定某一級以上的幹部一律享受特需供應。堅持這一條有着特別重要的意義。為了便於團結、教育和改造黨外人士,在生活上多照顧他們一點,群眾是不會有多少意見的。但是,對黨內的照顧面如果規定得過寬,或者雖有比較適當的規定,而控制不嚴,聽任某些幹部在規定之外利用職權或『走後門』來取得額外供應,不作嚴肅處理,其後果就很嚴重。」
中共中央這個批語是很清醒的,反映了執政黨對自己的嚴格要求。由於沒有制度性的制約,執行過程中全憑幹部的自覺。好幹部一般能嚴格要求自己,盡可能與人民同甘共苦,但不是多數幹部能身體力行。
>p618 有了特需供應人員,隨之就出現了特需供應商店。特需供應商店秘密而神秘,一般百姓只知道其存在,不知道它在甚麼地方。掌握特需商品的人,也享受到特殊利益。這種特需供應商店一直持續到文化大革命前,成為中國特權階層的象徵,也是文化大革命的衝擊對象和批判對象。
由於市場上沒有食品供應,餐館幾乎停業,僅靠這些特需供應,也難解決食品的不足。何況在一個家庭中能夠享受這種特殊待遇的通常只有一個人。一個人的4斤肉,也難以維持全家人一個月的生活。所以,即使享受這種特殊照顧,生活水平還是大幅度下降。
- 特需供应主要是按政治或科研等级多拨发肉、鸡蛋、大豆、糖、烟等物资。一些顶尖知识分子和干部家属受到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体重下降、体质减弱、疾病增加等。虽然也要带病工作,但是各种横祸比农民要少的多。 
五、幾類社會群體的生活狀況
>p619 在城市,不同社會群體的人飢餓程度不同。飢餓最嚴重的是在街道工廠工作普通市民、政治上受打擊又不是高級知識分子的小知識分子。在校大學生的狀況比普通居民要好一些。
- 这些社群感受饥荒的途径主要是口粮半饥半饱、副食品短缺、没有蛋白质和脂肪。 
大中學生的生活:因为当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一类的方针,学生也要作为廉价劳动力参与繁重劳动,食品供应差,又在长身体。老师的定量比学生低半斤,他们饿得更厉害。
高級幹部家庭的生活:也感受到一定的生活痛苦和社会痛苦,但有时候还能见到肉和点心,大概是平常吃的太好了。
一般高級知識分子的生活:感情细腻,对生活痛苦相当敏感。
核武研究人員的生活:很多人还是又红又专,艰苦工作的。
六、關於「毛澤東不吃肉」
- 众多被神化宣传的伟人事迹之一。与民共甘苦是假,大兴土木大肆享受是真。
-----
原书信息:楊繼繩,2008,《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紀實》。天地圖書,第七版,ISBN 978-988-211-908-6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