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及其作者:《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杨继绳,天地图书第四版。 系列上一篇: 前言   >p32   河南省位於中國中原地區。在20世紀60年代,這裏紅旗舉得最高,「經驗」出得最多,飢餓也十分嚴重。河南的饑荒是從政治運動開始的。1957年7萬人被打成右派分子,佔全國右派分子總數55萬人的15%,也佔河南省幹部總數的15%。1958年又展開了揭批「潘楊王右傾反黨集團」運動。政治運動造成了恐懼和狂熱,造成了浮誇和殘忍,也造成了一系列慘絕人寰的悲劇,其中,「信陽事件」最引起人們的關注 一、信陽事件 1. 政治高壓下的胡言亂語 >p33 在中國這樣的政治體制下,上行下效,上面有什麽政治鬥爭,下面也會搞同樣的政治鬥爭,而且越到下面鬥爭越擴大、越殘酷。河南省在揭批「潘、楊、王」之後,接着是反右傾運動。 官本位,官大一级压死人。 >p34這三顆「大衛星」都是信陽地區放出來的,是反右傾鬥爭的「碩果」。在高壓的政治氣氛中,誰要對高產提出懷疑,就給誰戴上「給大好形勢抹黑」、「懷疑派」等政治帽子,誰要說高產典型是假的就要挨批鬥。 1959年有口号,“大旱大丰收”。 2. 根據胡言亂語確定徵購指標 粮食产量走低,征购走高,不仅不赈灾还要开展“反瞒产私分”和“大炼钢铁”的运动,加剧灾情。 3. 血腥的反瞞產私分運動 >p36 徵購指標太高,徵購工作就很困難。農民交不起糧,政府反而認爲是生產隊隱瞞了糧食產量,私分了糧食。爲了完成徵購任務,就在農村以開展「兩條道路鬥爭」的方式反瞞產私分。用政治壓力、精神折磨和殘酷的暴力,搜刮農民留下的口糧和種籽。 只唯上、罔顾事实,又要只凭主观无视规律、计划一切。 >p37 在這場運動中,誰要是說沒有糧食就要被扣上「否定三面紅旗」、「否定大豐收」、「右傾」等政治帽子,並進行批判鬥爭。還把食堂缺糧停伙説成是群衆威脅幹部,把群衆遺棄子女、餓死路旁説成是「向黨進攻」。 “客观”如何,“事实”如何,以上级的主观想法为准;需要一个粮食入库的“高潮”,并不研究如何实际上促进事物发展,而是强行“组织”一个。 P42 官員是上級任命的,上級滿意,官運就亨通,上級不滿意,就會丟失前程。所以,迎合上級,不顧老百姓死活,也就是必然的了。爲了討好上級,就逼下級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一級逼一級,逼到下面就不擇手段了。打人,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