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七月, 2024的博文

遊民治理:论文笔记 下

原文及其作者 黃克先,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这篇论文四十四页,内容极其扎实。我在油管频道 壽司坦丁 Sociostanding 的视频《 基層公務員有「病」:公家機關如何侵蝕道德能力?|兼談台灣的貧窮治理:「假性脱遊」與「製造低收入戶」 》参考文献资料里看到的这篇文章,其 原文 发表在 台灣社會學期刊第41期 ,可免费浏览和下载。 由于原文内容丰富,这篇笔记分了上下两篇,这下半篇包括了原文的四、五、六、七节,讲述当前台湾治理体系的局限、社工的工作方法、治理产生的副作用、结论和讨论。其一二三节在笔记在上篇,讲论文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以及台湾遊民政策的历史演进。  系列上篇...

第一章:禍起中原

图片
  原书及其作者:《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杨继绳,天地图书第四版。 系列上一篇: 前言   >p32 河南省位於中國中原地區。在20世紀60年代,這裏紅旗舉得最高,「經驗」出得最多,飢餓也十分嚴重。河南的饑荒是從政治運動開始的。1957年7萬人被打成右派分子,佔全國右派分子總數55萬人的15%,也佔河南省幹部總數的15%。1958年又展開了揭批「潘楊王右傾反黨集團」運動。政治運動造成了恐懼和狂熱,造成了浮誇和殘忍,也造成了一系列慘絕人寰的悲劇,其中,「信陽事件」最引起人們的關注 一、信陽事件 1. 政治高壓下的胡言亂語 >p33 在中國這樣的政治體制下,上行下效,上面有什麽政治鬥爭,下面也會搞同樣的政治鬥爭,而且越到下面鬥爭越擴大、越殘酷。河南省在揭批「潘、楊、王」之後,接着是反右傾運動。 官本位,官大一级压死人。 >p34這三顆「大衛星」都是信陽地區放出來的,是反右傾鬥爭的「碩果」。在高壓的政治氣氛中,誰要對高產提出懷疑,就給誰戴上「給大好形勢抹黑」、「懷疑派」等政治帽子,誰要說高產典型是假的就要挨批鬥。 1959年有口号,“大旱大丰收”。 2. 根據胡言亂語確定徵購指標 粮食产量走低,征购走高,不仅不赈灾还要开展“反瞒产私分”和“大炼钢铁”的运动,加剧灾情。 3. 血腥的反瞞產私分運動 >p36 徵購指標太高,徵購工作就很困難。農民交不起糧,政府反而認爲是生產隊隱瞞了糧食產量,私分了糧食。爲了完成徵購任務,就在農村以開展「兩條道路鬥爭」的方式反瞞產私分。用政治壓力、精神折磨和殘酷的暴力,搜刮農民留下的口糧和種籽。 只唯上、罔顾事实,又要只凭主观无视规律、计划一切。 >p37 在這場運動中,誰要是說沒有糧食就要被扣上「否定三面紅旗」、「否定大豐收」、「右傾」等政治帽子,並進行批判鬥爭。還把食堂缺糧停伙説成是群衆威脅幹部,把群衆遺棄子女、餓死路旁説成是「向黨進攻」。 “客观”如何,“事实”如何,以上级的主观想法为准;需要一个粮食入库的“高潮”,并不研究如何实际上促进事物发展,而是强行“组织”一个。 P42 官員是上級任命的,上級滿意,官運就亨通,上級不滿意,就會丟失前程。所以,迎合上級,不顧老百姓死活,也就是必然的了。爲了討好上級,就逼下級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一級逼一級,逼到下面就不擇手段了。打人,就是...

遊民治理:论文笔记 上

图片
  原文及其作者 黃克先,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这篇论文四十四页,内容极其扎实。我在油管频道 壽司坦丁 Sociostanding 的视频《 基層公務員有「病」:公家機關如何侵蝕道德能力?|兼談台灣的貧窮治理:「假性脱遊」與「製造低收入戶」 》参考文献资料里看到这篇文章,其 原文 发表在 台灣社會學期刊第41期 ,可免费浏览和下载。 这篇文章的调查翔实,资料丰富,学术素养非常深厚,行文流畅,文章内对自身结构安排的导引文字使得阅读体验非常美好。

转载:@wenshe - 定量研究?

转载 @wenshe 发布于2024年7月3日的 Substack note  ----- 定量研究:精致的谬误? By Chaotic Genghis 学术界有一种说法:定量研究常常是“精致的谬误”。意思是此类研究尽管使用了复杂精妙的方法,不乏高深的数学公式,但却可能得出错误甚至荒谬的结论,或者只是证明了一些人尽皆知的常识。此等研究,谈不上什么学术贡献,浪费资源事小,误导苍生事大。 上周我跨界参加了一个以经济学家为主的学术会议,就领教了这种“精致的谬误”。这次学术会议上,有个德国学者发表了一项关于中国对外援助动机的研究。他的结论是,对国内政治稳定的考虑,构成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动机,因为对外援助可以促进国内就业。作为经济学家,为证明其观点,他自然引用了大量的数据(比如中国各地突发事件与对外援助的关系),各种公式也运用自如。但在我看来,他这是倒果为因,是典型的“精致谬误”。我当场挑战了他的“科学”结论,指出所谓domestic political stability是对外援助的consequence rather than cause。因为中国(非赢利性)对外援助由中央政府(商务部)而非地方政府决策,主要追求增强中国在国外的(政治)影响力,并不关注国内的地方政治稳定。 在随后的休息环节,有两位学者特意找到我,表示同意我的观点。他们都是政治学背景的教授,也发现了这位经济学家缺乏对中国政治的基本了解。但我奇怪他们当时为什么没有站出来,却由我这个无名之辈出头。或许是面对用数字和图表武装到牙齿的经济学家,政治学家还是有些信心不足,而我就是那个喊出国王没穿衣服的小孩。 几年前有一项对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研究,德国学者雇佣了一家市场研究公司对几千名中国受访者进行了问卷调查,随后写成的论文在西方各界轰动一时。结论有这么两条:(1)中国人大部分对社会信用体系持正面看法;(2)中国人更信任政府而非私营企业。其实这都是人尽皆知或一望便知的常识,根本不需要大费周章地研究。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定量研究都是精致的谬误。这次会议上,有位学者介绍了一篇评估中德完全脱钩后对德国经济影响的论文,结论是轻则类似于2008全球金融危机,重则相当于英国脱欧(Brexit)。我觉得这个结论比较合理,其方法和数据也令人信服。更重要的是,这项研究满足了现实需要,为德国政府制定对华政策提供了学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