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民治理:论文笔记 上

原文及其作者
黃克先,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这篇论文四十四页,内容极其扎实。我在油管频道壽司坦丁 Sociostanding的视频《基層公務員有「病」:公家機關如何侵蝕道德能力?|兼談台灣的貧窮治理:「假性脱遊」與「製造低收入戶」》参考文献资料里看到这篇文章,其原文发表在台灣社會學期刊第41期,可免费浏览和下载。
这篇文章的调查翔实,资料丰富,学术素养非常深厚,行文流畅,文章内对自身结构安排的导引文字使得阅读体验非常美好。
零、摘要
>p51 台灣遊民政策經歷了威權政府犯罪化對待無家者、民主化政府以社會福利處遇無家者的階段。…… 首先,說明現行遊民社福政策及體制預設的三條「脫離遊民無家可居狀態」路徑:協助返家、協助就業、安置至機構,如何且為何未被無家者視為有用,而無家者最迫切的需求—居住,卻被忽視。…… 接著,解釋一線社工在實作上藉由三項策略,包括:橫向攤付、向下收編及向上校準,治理著無家者在不違反其主觀意願前提達成「假性脫遊」,並鞏固社工專業。
- 由于论文内容极为扎实,根据摘要梳理出的骨架能显著帮助理解行文中的重点。这篇文章的主要走向大致是:政策历史梳理、当前台湾遊民治理矛盾的重点、一线工作者的作为。
- 内容太多了,所以这篇笔记会分为多篇,这篇上包括第一、二、三节,讲述论文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台湾遊民政策的历史演进。精彩的四五六七节放在后续篇章,讲述当前台湾治理体系的局限、社工的工作方法、治理产生的副作用、结论和讨论。
一、前言:社工與無家者的疏離相遇
>p54 以上摘錄的田野筆記,是許多無家者與國家社福體制接觸的第一個場景,即「民眾」通報特定地點有無家者,遊民社工被轉知而安排「外展」了解情況,希望透過這樣的服務,在確保社會弱勢生命權之前提下,達成遊民社會福利工作的理想目標:「脫遊」,即脫離遊民無家可居的狀態。
- 社工常常感到“无力”,“无成就感”,实际上帮助到的人也相当有限。以我的个人经验来看,这种心态在许多在一线接触各种复杂问题的办事员里太常见了,越是抱着强烈的助人期望而入这行的人就越容易受到冲击。
>p54 究竟,為何會形成上述遊民政策與實務效果間的落差,這是本文的第一個問題。其次,我將進一步探詢這個遊民社會福利體制的運作,造就了什麼樣非預期的效果,而這種效果是以往侷限在社福政策與法條之分析的框架下難以發現的。
二、台灣政府遊民政策的演進
>p55 從廣泛的歷史時空來看,在街頭流浪生活的無家者,一直被視為資本主義發展與現代國家維持社會秩序的威脅,因此政府持續制定法令,並設置特殊場所或制度(如習藝所、矯正所或救濟院),設法管控並促使這群被視為不按社會常規生活的偏差者回歸常態或「社會」(Foucault 1975 /王紹中譯 2020;Polanyi 1957 /黃樹民等譯 1999:157-226)。
(一)遊民社福體制現身:遊民被視為貧窮問題
>p56 無家者漸被認為是有待社會福利幫助的可憐人群,由社工員提供其維生所需的資源。政策上更傾向擺脫以往警政主導下強制安置的色彩,強調「社政輔導」的方向。遊民議題雖然在社福界不是重點議題,但二十年來對無家者的福利服務仍在各面向有明顯進展,一個完整的遊民社福體制於焉浮現。
- 原文用具体例证表明此段提到的解严后政策转向大致在1991,1994,1997年间逐渐发生。
- 原文提到的在这种用福利视角看待遊民问题之下所形成的福利对策主要由分三个阶段的服务组成:紧急服务(主动外访,提供紧急救助等)、过渡服务(就职训练、戒酒解毒、心理辅导一类的服务)、稳定服务(永久住处,长期的心理辅导)。
 
 
>p57-58 從整個政府對遊民福利的法令規範、行政流程及成果報告,可看出遊民社會工作的理想目的在於讓無家者脫遊。脫遊的使命,是地方社會局展示工作成效的最重要指標,也是中央政府在統計遊民處理情形時關注的重點(統計項目包括協助返家、結合資源輔導租屋、轉介機構收容)。脫遊也意味著遊民個案管理走入結案或轉銜。…… 然而學術研究多限於將無家者議題置於社會救助或脫貧的框架下,冀望政府更有效透過社會福利體制協助這群被定義為弱勢者的群體。
- 制度设计和对相关部门的评估指标都以“脱遊”作为治理目标,相应的学术研究也体现出这种福利化的视角。
(二)期待的居住權轉向:公民團體督促消極的政府
>p58 在政府持續以福利服務的方式來面對遊民問題的過程中,雖然投入的預算愈來愈多、提供的服務更加全面,但無家者在過程中只是被動接受方及實現公共政策的工具,本身並未參與其間或自我發聲,導致遊民社會福利僅處理立即或表層的需求,並非回應深層的問題,以致無家者的數目持續維持,而這群人也因為接受救助且看似遊手好閒,更加深他們在社會上的污名。
- 许多不同切入点的民间团体对遊民问题有着新颖、务实的关注点,从多方面与政府和社会产生互动和监督。这样的互动和许多实作的路径与策略是国内少见的,即使是海外的华人团体在如何务实进退的问题上也时常设计的极其粗糙,这部分有点难以摘抄概括。
>p61 只是,這些論述上對遊民人權的重視,並未實際轉化為政策,尤其是對無家者居住權益的保障上。僅管學者屢次提醒國外成功案例顯示,將「住宅」與「經濟安全」雙軌並重,對於遊民服務的重要性,前述公民團體也倡議居住政策改變之必要,但在台灣遊民事務始終由社政部門主責,幾未見住宅部門參與。
三、基層官僚治理的取徑
(一)治理的觀點:基層官僚實作的合縱連橫
>p62 治理,指的是「在一國、一組織或地點,以控制、管制、形塑、掌控,或施加權威於他人的任何策略、戰術、過程、程序或方案」的統稱(Rose 2004: 15)。
这一节讲原文研究方法的设计考量。
>p62 第一,以往探索國家如何影響無家者生活的焦點,集中在國家高層菁英擬定的法律、命令、政策、及其帶來的排除效果上。但有許多的文獻彰顯,這些法條、政策與命令對無家者之影響,很大一部分是受到它們如何被實作(practice)出來所中介的,也因此產生的真實效果往往與政策制定者原先設想的大相逕庭。
- 高层有高层的想法,一线有一线的现实,基层组织之间的制约、基层官僚的素质和认知、由工作经验培养出的策略模式、社工本身的专业考量,与现场的裁量权,都是从上层计划到实际落实的过程中绕不开的影响因素。
 
 
>p63 第二,國家與無家者的關係,透過治理的視角,更能凸顯兩者的關係在當前自由民主體制及尊重人權的情境下,與其說是由上而下的直接的規制,不如說更涉及由下而上的共識及合作的打造(Fox and Ward 2008: 526-528)。
- 在政府方面,更尊重治理对象既能表现其遵循普世价值,很多时候也更加经济;在政策的施行下,受治理者也会逐渐形成特定模式的配合。
>p64 第三,今日對國家的理解,強調它是具相對自立性的獨特存在;在論及其行動,仍需在社會關係的鑲嵌中去分析(Jessop 2008),是在眾多互惠互賴的複雜關係中被執行,涉及各種社會中的制度(Fox and Ward 2008)。
- 在现代化的治理对话中,双方行动主体往往呈现去中心化、彼此涵融的特点,跨单位跨领域的协作也很常见。双方的关系比起国家的单方面强势主动,更多的该采取一种关系式的视角去审视。
(二)研究方法:兼做無家者與遊民社工的民族誌
- 原文的一大亮点在于第一手了解遊民生活,对治理双方的具体实况都有深刻体察
>p65 在第一個階段,我於 2016 年五月底至 2017 年六月初為期一年期間,選定台灣北部都市中一處無家者聚集的魔力公園,從事民族誌田野工作,維持每週至公園兩至三次以上、每次待平均四小時的密度。
>p66 到了研究第二階段,我在 2017 年六月初結束公園民族誌後,將研究工作轉向社工端,直到該年年底。徵得同意後,我以志工身分追隨服務該公園無家者的社會福利中心遊民志工,體驗並記錄他們的工作日常,為期三個月,每週至少三天。
参考资料
- 黄克先,2021,〈台灣遊民社會福利體制的運作及效果:從基層官僚治理取徑切入〉。《台灣社會學期刊》41:51-66。DOI: 10.6676/TS.202106_(41).03
引用部分涉及的原文引用
(这部分我不知道该怎么写比较好,就只是把原文里相应的文末引用照搬过来了)
- Foucault, Michel. 1975. Surveiller et punir: naissance de la prison. Paris: Gallimard. 王紹中譯,2020,《監視與懲罰》。台北:時報。
- Fox, Nick J. and Katie J. Ward. 2008. “What Governs Governance, and How Does It Evolve? The Sociology of Governance-in-action.’’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59(3): 520-538.
- Jessop, Bob. 2008. State Power: A Strategic-Relational Approach. Cambridge: Polity Press.
- Polanyi, Karl. 1957.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 Boston, MA: Beacon Press. 黃樹民、石佳音、廖力文譯,1999,《鉅變:當代政治、經濟的起源》。台北:遠流。
- Rose, Nikolas. 2004. Power of Freedom: Reframing Political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