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wenshe - 定量研究?
- 获取链接
- X
- 电子邮件
- 其他应用
转载 @wenshe 发布于2024年7月3日的 Substack note
-----
定量研究:精致的谬误? By Chaotic Genghis 学术界有一种说法:定量研究常常是“精致的谬误”。意思是此类研究尽管使用了复杂精妙的方法,不乏高深的数学公式,但却可能得出错误甚至荒谬的结论,或者只是证明了一些人尽皆知的常识。此等研究,谈不上什么学术贡献,浪费资源事小,误导苍生事大。 上周我跨界参加了一个以经济学家为主的学术会议,就领教了这种“精致的谬误”。这次学术会议上,有个德国学者发表了一项关于中国对外援助动机的研究。他的结论是,对国内政治稳定的考虑,构成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动机,因为对外援助可以促进国内就业。作为经济学家,为证明其观点,他自然引用了大量的数据(比如中国各地突发事件与对外援助的关系),各种公式也运用自如。但在我看来,他这是倒果为因,是典型的“精致谬误”。我当场挑战了他的“科学”结论,指出所谓domestic political stability是对外援助的consequence rather than cause。因为中国(非赢利性)对外援助由中央政府(商务部)而非地方政府决策,主要追求增强中国在国外的(政治)影响力,并不关注国内的地方政治稳定。 在随后的休息环节,有两位学者特意找到我,表示同意我的观点。他们都是政治学背景的教授,也发现了这位经济学家缺乏对中国政治的基本了解。但我奇怪他们当时为什么没有站出来,却由我这个无名之辈出头。或许是面对用数字和图表武装到牙齿的经济学家,政治学家还是有些信心不足,而我就是那个喊出国王没穿衣服的小孩。 几年前有一项对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研究,德国学者雇佣了一家市场研究公司对几千名中国受访者进行了问卷调查,随后写成的论文在西方各界轰动一时。结论有这么两条:(1)中国人大部分对社会信用体系持正面看法;(2)中国人更信任政府而非私营企业。其实这都是人尽皆知或一望便知的常识,根本不需要大费周章地研究。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定量研究都是精致的谬误。这次会议上,有位学者介绍了一篇评估中德完全脱钩后对德国经济影响的论文,结论是轻则类似于2008全球金融危机,重则相当于英国脱欧(Brexit)。我觉得这个结论比较合理,其方法和数据也令人信服。更重要的是,这项研究满足了现实需要,为德国政府制定对华政策提供了学术依据。还有一项关于“一带一路”financial returns的研究,我觉得也非常不错,通过具体数据回答了一个众人关心的大问题,具有学术开创性。 定量研究是经济学使用的传统方法,但却影响了所有社会科学,现在越来越大行其道,因此坊间有所谓“经济学帝国主义”的说法。我不否认定量研究是强有力的科学研究方法,但为了避免“精致的谬误”,研究者除了掌握数学方法外,还必须具备广博的学识,尤其是跨学科知识。比如那项关于中国对外援助动机的研究,如果研究者具备一些关于中国援外机制的政治学知识,也不至于倒果为因。但这恰恰是很多定量研究者所缺乏的,很大程度上,他们只是一些没有灵魂的技术人员,而非学识渊博的学者。 总而言之,我没有贬低定量研究,也不否认其科学性。但科学也不是万能,还有哲学、宗教和文化。除了掌握科学方法,研究者还需要具备人文素养,至少不能没有常识。当然会有人说,现在是数字人文时代。这的确是一个趋势,但也不能有数字无人文。说到底,数字是工具方法,人文才是价值目的。
- 文社 Wenshe
Read on Substack- 获取链接
- X
- 电子邮件
- 其他应用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