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点故事:写作技巧篇

原书及其作者:这本书记述了李大同先生从一手把《冰点》办起来,到2006年因为停刊风波被免职的故事,记录了一个编辑的视角下,一篇接一篇“引起社会重大反响”的报道是如何出笼的故事。是新闻如何与时代互动,从业者又如何试着推动时代的,一个个具体的故事。 

系列上一篇:主线

 -----

第二章 重新出山

3. 漂亮小姐说:”我去写粪桶!“

>p51 这时候,我才注意到我以往忽略的一个大问题:由于记者极少有写整版报道的机会(大多数记者毕业生都没有这种机会),他们完全没有这方面的训练,不懂得一篇近万字的报道和“本报讯”、小通讯之间的巨大差别。长篇报道必须要有结构;在行文和遣词造句上,也不能用寻常的新闻语言。这样长的一篇叙述,要有节奏。而这,不是一天半天能够练就的本事。

>p51 "我看出来了,"我说,"现在,没有时间了,我们也不做什么学术探讨了,你这篇稿子的毛病,在于写一个方面的事情的时候,把你采访的几个人都写进去 了,而他们的经历没有本质的差别,这样就显得哕唆、重复。写群像报道有一个辩证法,就是群像不群。表现某一个方面的时候,应该大体只用一个人的经历,这就足够了。不同人的不同方面,组合在一起,就构成群像报道。现在咱们来具体的…"

第三章 获得认可

2. 哪儿是我的家?

>p65 字虽乱,材料却是扎实的,问题在于没有一个合乎逻辑的叙事结构。我哭笑不得,心想:要想让谁折寿,让他看蔡平的稿子是最好的选择!
尽管如此,我还是发现一些亮点:蔡平的行文很有特点,句子很短,转折快,一些造句独出心裁,很少见。比起王伟群来,她的年纪大一些,去过东北兵团,阅历更丰富,文字基本上没有学生腔了。

  • 岔开来感叹一下,对于出社会来讲,学生气太重真是个很要命的问题

3. 202路有轨电车

>p67 小董这篇东西也有毛病,但“障碍”程度较王伟群和蔡平为轻,也许和她中文系毕业有关。她至少没有给我一份“素材堆积”。但是,长篇新闻报道在技术上,要在开头迅速抓住读者,小董在这方面做得不好,无论是开头,还是第一节,都难以让人往下读,因为她把整个背景的交代全放在前面了。这份稿子的编辑工作就是要将背景与现场没有痕迹地穿插在一起,形成阅读节奏。

>p68 半年以后,《文艺报》总编室副主任沙林也要求加盟《冰点》。这是一个牛高马大的男士,文字却细腻有味。我很需要男记者来担纲艰难危险的采访任务,让他试写了几篇,总体不错,遂招入《冰点》。至此,《冰点》专职记者队伍已经成型。

第五章 渐趋成熟

2. 久违了,留村

>p88-89 我急了,给她打电话,厉声问:"你磨什么洋工呢?现在还不交稿?"蔡平说:"怎么都写不下去,找不着主题。"
"你怎么这么笨哪!把你写好的东西拿来,我给你一个主题。"
蔡平急匆匆地赶到报社,交给我两张纸,上面是她敲出来的一些采访细节。我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也没有看出个所以然来,不禁有些焦躁。告诉蔡平:"回家把你所能记得的全部东西都给我写出来,再拿来看。"我期望能在素材的‘组装’当中体现出主题。
又过了两天,蔡平来了,交给我几页打印在废纸背面的"记得的全部东西"。我笑:"怎么打在这种破纸上,你可真够节约的。""反正得枪毙呗,舍不得用新纸。"她笑。
我让她先到别的屋子等着,我看完确定好主题,再叫她。
真没有想到,这些打印在破纸背后的文字竟使我一口气读到底,一点儿都不勉强。编辑直觉告诉我:此稿已经成功了!
我叫蔡平过来。她规规矩矩地坐在我写字台旁的沙发上,摊开笔记本,准备记录编辑的"指示"。我看着她几秒钟没有说话,然后说:"过了!"
"什么?"蔡平不相信地瞪大了眼睛,以为我在开玩笑。"是过了。而且相当不错!"
"哇"的一声,一米七多的蔡平竟从沙发上跳了起来,她仍然不敢相信地问:"没有主题呀!"
"这叫形象大于思想,无主题变奏。"
蔡平简直乐晕了。
编采之间的这段对话,后来作为这篇文章的导读原装登出,吸引了很多读者。他们来信说:这段对话使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于是一口气把文章读完。我心说:这正是我们的钓饵啊!
坦率地说,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报道,甚至也是《冰点》当中仅有的一篇——你就是详加分析,也总结不出一个什么主题来,但文中人物的丰富形象仍能吸引你直至读完。…… 要说这篇报道有什么过人之处,那就是两个字:真实!报道丝毫没有去渲染"20年不断资助房东老人的高尚情操",相反,却着力描述了这些极度善良的人在社会转型期当中的迷惘和胆怯。

6. 编采之间的趣事

>p105-106 蔡平的采访一如她的风格,感性而又细腻。但是,仅仅一个采访对象不足以概括群体。我交代蔡平,现在必须找到一个专家来解说这种现象,单独构成一节。蔡平一听就叫了起来:"我可不会跟专家说话,我只会采访小小老百姓,见着那些博士教授,我的舌头都会硬起来。"
……
第二天上午,我正在办公室看稿,蔡平领着一个人走了进来,跟我介绍:"这是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陈博士,你不是要有一节专家意见吗?我把专家给你请来了。"
这个蔡平,可真有两下子,她竟能把北大的专家给卷到报社来。我真是哭笑不得。但事已至此,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临时充当记者的角色。
我和这位博士一问一答,蔡平在旁边飞快记录。很快,采访就完成了。等送走专家,我问蔡平:"明白怎么采访专家了吧?"
她看了半天记录,说:"好像专家都在证明你的结论?"
我说:"是。你看一下我的问题,这就是闭合式采访。这种采访的特征是,只需要让专家对你的见解作是与否的回答,并且说出否的理由,就够了。"
蔡平"啊"的一声,我以为她明白了。没想到她接着又是一句:"那下次再碰到这样的事儿,我还把专家给你拉来。"
什么?我真是没脾气了…

第七章 辩论与思考

1. L及关于一篇稿子的讨论

>p153 新闻工作者的大部分工作乃至技巧,都在于把一个特定时空中的事实放在必要的背景里,将这些事实意味着什么,说明了什么,发展下去会怎么样等等,解释给其他地方的人们听,让人们一看就懂,而不是去猜测或“体会”。…… 在技术上,这叫做“材料必须充分说明主题”。这一点可以另文详述——“当思想不明确时,材料的意义也就变得模糊了”。

 -----

原书信息冰点故事/李大同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ISBN 7-5633-5699-1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随笔:博客开通有感

简记:人类中究竟有多大比例真的热爱自由,超过热爱面包?

Start with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