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大饑荒年代的社會震動和社會控制

原书及其作者:《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紀實(下篇)》,楊繼繩,天地圖書第七版。

系列上一篇:经济

 -----

一、大饑荒年代的社會治安

>p1034 在1958-1962年間,由於苛政害民、飢民遍地,群眾對政府的不滿情緒加劇,據陝西省興平縣、寶雞市和西安市雁塔區三個地方統計,1960年發生的116起「反動標語」和信件中,有50%是針對糧食問題的。大饑荒期間,中國的社會治安狀況惡化,局部地區出現了小規模的騷亂和暴動,邊民大量外逃,刑事案件增加。但是沒有出現大規模的社會動盪。

1. 騷亂和暴動

>p1034 騷亂和暴動較多地發生在少數民族地區,中原漢族地區相對少一些。這是因為,政府對中原漢族地區的控制比少數地區更為嚴密,民間沒有武器,沒有非政府組織;有些少數民族性格驃悍好鬥,並有槍枝武器,有些地方頭人還能夠起一定的領導和組織作用。20世紀50年代以來,經常出現民族騷亂和暴動。民族騷亂和暴動的原因比較複雜,不全是「大躍進」造成的。但是,不可否認,農業合作化中的過激政策、大躍進中的失誤,群眾生活太苦,至少是民族騷亂和暴動的重要誘因。

2. 邊民外逃

  • 大规模的边民外逃有三处,一是云南省沿边一带州县,总数超8万人;二是60年代逃港,参与人数超10万,留在香港的大约2万;三是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1962年超6万边民逃往苏联。

3. 哄搶糧食

4. 刑事案件增多

>p1042 中國公安大學研究社會治安的教授張慶五當年曾在公安部工作,他對本書作者說,當年所發生的所謂刑事案件,大多是飢民為了生存偷竊或搶劫食物。所以,在刑事案件中,盜竊案最多,殺人案很少。從吉林省的一份統計資料證實,在最困難的時候,兇殺、縱火、詐騙等案件與常年差不多,強姦案大幅下降,而盜竊案和殘害牲畜案(殺了吃了)大幅上升。這和張慶五教授的看法一致。

二、沒有發生大規模社會震動的原因

1. 大規模的鎮反肅反

  • 通过宣传,让国民相互揭发,然后雷霆惩处。宣传加上信息过滤,残酷的奖惩制度把社会动员起来后,狂热就成为一种时尚的游戏,相应的一个社会里其他任何正常、理性、自我纠正、维系社会的纤维都会被严重摧残。中国不是特例,这种操作公式在世界历史上屡见不鲜。

2. 利用專政工具嚴厲打擊

  • 批捕权限下放,各地不断进行集中突击,捕人和杀人指标连番跃进。

  • 中国历次政治运动制造了很多“贱民”阶层,地富反坏右、右倾分子、走资派…这些“贱民”阶层几乎每逢运动就被反复拉出来成为背锅和倾泻恶意的对象。他们在社会里成为完全的弱势群体,经过反复摧残后他们之于灾难的责任只会比普通国民少,受灾远比普通国民严重。

3. 嚴密的組織、嚴格的戶籍制度和食品供應

>p1049 黨組織的控制深入到每一個鄉村、每一個車間、每一所學校、每一家商店,每一個連隊。共產黨還領導着共青團、工會、婦聯、少年先鋒隊等「群眾組織」,在中國,幾乎所有的人都在共產黨所控制的組織裏面工作、學習和生活。每一個人都只能從組織裏得到生活資料,只能從組織那裏得到信息。每一個人的行為和思想都受到組織的控制。

4. 意識形態的嚴密控制

>p1051 那時,真理的旗幟掌握在共產黨手裏。經過半個世紀的戰亂和國民黨的腐敗統治,新生政權得到人民的信賴,人們相信中國共產黨能把大家引向美好的共產主義,不少人願意為這個偉大的理想作出犧牲。自己挨了餓,家裏餓死了人,還認為這是個別現象,為了共產主義偉大理想,作出這樣的犧牲也是應該的。

最近开始看许成钢的《制度基因:中國制度與極權主義制度的起源》,插一段那里面的说法:

>《制度基因》,p2 世界歷史上存在過以不同意識形態作為基礎的極權主義制度。作為極權主義制度基礎的意識形態,其價值更在於為極權主義提供合法性、凝聚力和鼓動力,從而作為統治的工具,而非名義上的表達。事實上,極端的專制性質本身決定了無論其名義的意識形態是什麽,其表達的部分内容都會與這個制度的操作嚴重自相矛盾。

5. 飢民的反抗在萌芽狀態即被消滅,不可能發展壯大

>p105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民間力量很難借助武力來推翻它。這是因他:第一,沒有領袖。中國歷代農民起義,起骨幹作用的還是地方豪强和中小地主。由於土改、鎮壓反革命和屢次政治運動,農村的强人殺的殺,關的關,管的管。既然豪强不存,農民起義也就沒有領導精英。第二,沒有財富。在中國共產黨掌權以前,可以通過剝奪民間富豪為造反提供經濟手段,新中國成立以後,一切財富全由國家控制,民間再沒有可剝奪的地主富豪。第三,沒有可以與政府抗衡的武器。政府掌握了現代化武器和現代交通、通訊工具,而民間不能擁有任何武器。任何嘯聚山林的造反者,都在政府武器的射程之内。對任何邊遠地區的「根據地」,政府軍都可以借助現代交通,迅速到達。第四,沒有組織。沒有結社自由,一旦出現政治組織,很快就被撲滅。無組織的群衆難以對付有組織的政府和軍隊。

>p1053 在1958 - 1962年間,政府擁有400萬人以上的强大軍隊。這支軍隊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它既應對外患,更是為了應對内亂。民間反對者不可能聚集與政府軍相抗衡的力量。為了維持這支軍隊,為了提高這支軍隊的裝備水平,軍費支出在國家財政總支出中一直佔有相當大的比重。

经典的坦克人照片,图源 The New York Times

6. 懲罰農村基層幹部,消滅農民的不滿情緒

>p1054-952 餓死人最多的地方通常是幹部作風最為惡劣的地方,也是「五風」颳得最嚴重的地方。中共中央通過全國性的糾正「五風」運動,處理了一大批農村基層幹部。處理這些基層幹部的藉口是「民主革命不徹底」,說這些被處理的基層幹部本來是「國民黨的殘渣餘孽」。這為受害的農民出了一口氣,緩和了矛盾,讓農民感到「中央是英明的,只是地方幹部不好」。

 -----

原书信息

  • 楊繼繩,2008,《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紀實》。天地圖書,第七版,ISBN 978-988-211-908-6

  • 許成鋼,2024,《制度基因:中國制度與極權主義制度的起源》。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初版,ISBN 978-986-350-907-3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随笔:博客开通有感

简记:人类中究竟有多大比例真的热爱自由,超过热爱面包?

Start with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