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八九民運的失敗並非必然

原书及其作者胡平先生的《中國民運反思》,中国民间档案馆有提供完整电子本的pdf独立中文笔会上能找到每一章节的存档,直接谷歌搜索章节名一般就会跳出来。这本书对于整个八九民运和六四事件的梳理非常全面细致,反思也非常深入。

系列上一篇:结局的判定

 -----

一、八九民運的失敗并非必然

二、關於陳一諮的「五因素論」

>p26 陳一諮認為:八九民運的成敗事實上有五個因素來決定的:一是群衆的不滿意程度;二是領導人的不滿意程度;三是反對派的組織化程度;四是控制大衆傳播媒介的程度;五是軍隊的掌握程度。而中國當時群衆的不滿意是希望改革,領導的不滿意是希望保守,形成尖銳衝突。以下幾個方面群衆這邊都沒有,全部是政府掌握。在這種情況下,最後的血腥鎮壓是不可避免的。

>p26-27 八九民運的目標正是建立反對派的組織和打破官方對大衆傳播媒介的壟斷。它們正是我們意欲取得的勝利成果,那又怎麽能反過來作為決定我們勝負的先決條件呢?…… 按照陳一諮的五因素論我們應當引出的結論是:我們必須使運動始終保持在一種有限戰爭的層次上方有獲勝的可能;如果我們有意無意地把這場運動弄成了總決戰的架勢,失敗即不可避免。

  • 这一点可能会引起很多人的不理解。我觉得相当一部分非主流意见者倾向于认为共产党无限残暴、行事毫无道理。不能不说这有一定道理,但是平心而论,任何政权都需要存在于现实中,现实中的实体并不可能真正拥有无限的力量。现代国家无论如何都是复数的人组成的,人总有到某一些界限时不愿意执行命令的时候,即使这个界限可以通过操作环境来极大的提降,但它始终存在,而且越想使它偏离原本状态就越需要花费成本,而一个政体所能承担的消耗总不会是像数学符号一样干脆彻底的“无限”。现实中的政体也并不可能完完全全的行事无逻辑,系统是由人组成的,人就像你我一样有自己的逻辑和利益,他的逻辑和利益可能不同于你的,但是就一口咬定对方毫无理性还是一种近乎于小孩子撒泼哭闹一样的认识。

  • 一口认定外界的条件是无可逾越的,这是一种很简单的认知策略,不去想可能发生而没有发生的东西,就不会给自己带来无谓的困扰。但是同时,如果你因为这样的成本选择了拒绝理解现实,那就不要期待自己能够成为改变现实的一分子,也不要觉得现实对自己来说被视为不可逾越,就意味着它在别人的世界里也是不可改变的。

三、有限戰爭與全面戰爭的區分

>p27,28-29 首先,不少人根本否認打一場有限戰爭的可能性。按照這種觀點,不管人們提出來的具體目標多麽溫和,只要它們確實是反對極權專制的,那麽極權統治者一定會進行鎮壓。這種觀點並不像乍一看去的那麽膚淺。實際上它是很深刻的。因為極權統治者頗有些像攔洪大壩,你只要打開一個缺口,便會招致整個大壩的崩潰。…… 問題的關鍵在於:儘管中共强硬派本能地意識到,來自民間的任何一種自由民主的要求,都會構成對他們絕對權力的深刻挑戰,他們並不能隨心所欲的運用暴力。

四、為甚麽說八九民運的失敗並非必然

>p29 對於中共而言,不存在着任何一種合法的或明確成形的其他權力的監督與制衡;它決不意味着中共當局在實際上可以隨心所欲地掌握、支配中國的一切,它絕不意味着中共的權力是無所不能。

>p31 這就涉及到「甚麽是權力」這個古老的問題上來了。甚麽是權力?權力是指:即使面臨反對,仍能貫徹自己意志的能力。為甚麽某人能夠克服別人的反抗而實現自己的意志?那通常並不是因為這個人本身具有比別人更優越的體力,而是因為他能夠調動其他一部分人為自己效勞。…… 八九民運失敗的真正原因不在於中共强硬派在上層佔了上風,而在於我們整個社會的反抗力量還不夠充分的强大。

>p30 我可以承認,假如整個中共上層自始至終都是鐵板一塊地一心一意要鎮壓,那麽民主運動確實會遇到很大的困難。然而問題恰恰在於:

  1. 在統治集團最上層中,强硬派佔上風,並不必然地導致整個集團的强硬化,如果統治集團中越來越多的成員不再買几個頭頭們的賬的話。(p.p. 30)

>p34-35 (学运初期)中共當局中的某些人可能會認為,在當時的情況下就開槍殺人,恐怕非但不足以平息事態,反而有可能擴大事態。…… 掌權者要使自己的命令生效,他必須考慮到執行者的可接受程度,換言之,他必須限制自己命令的内容。説到掌權者,我們也要記住他們在任何時候也不是鐵板一塊,其間永遠充滿了明爭暗鬥,每個人都在希望着別人栽跟斗以抬高自己的地位。…… 結果便是無人出頭,公開地直接地下達屠殺令。强硬派至少有四怕:一怕成千古罪人,二怕同僚反對,三怕士兵執行時出亂子,四怕民衆强烈反彈。有了這四怕,就產生了第五怕:怕自己出頭當個惡人,到頭來反被別人出面做好人賣掉自己。

  1. 在統治集團最上層中,强硬派佔上風,更不必然導致全社會的受控制程度的强化,如果全社會中越來越多的成員獨立意識不斷提高的話。(p.p. 31)

>p36 注意,喚起熱情和博得同情不是一回事,要喚起熱情,使更多的人願意投入,一般需要有比較抓到癢處的口號,而要博得同情,則口號是越溫和越好。四·二七學生游行的口號極溫和,因此也許激不起多少人去忘我投入,但倘若遭受血腥屠殺則勢必造成極為廣泛强烈的同情和義憤。四·二七遊行的挑戰性不僅在於它提出的口號,更在於遊行行為本身。如果是當局在四·二七便開槍 …… 確有可能出現殺人者立即受孤立、被抛出來收撫人心的結局。

>p37 在四·二七前,他們用的是硬辦法,是空硬而非實硬。四·二七之後一段時間則用的是軟辦法。空硬核軟辦法都是要打擊「一小撮」的,區別只在於如何對待群衆運動,空硬主張用虛聲恫嚇把群衆運動嚇退,軟辦法則主張避開鋒芒,用緩和的辦法把群衆運動拖化。四·二七大遊行的輝煌勝利宣告了空硬計劃的徹底破產,以後中共轉而採用了軟辦法。

>p34,38 當暴力以掩飾的方式凸現自己時,它就獲得了最大的成功。反之,一旦暴力公開赤膊上陣,它固然可以更强烈地造成人民的恐懼,但與此同時,那有不可避免地激起了人民基於自尊心的屈辱感,這就很容易會促使他們進行英勇的反抗。假如這種屈辱既嚴重又普遍,由此引起的反抗就可能十分强大。

……

這意味着,如果民主運動具有相當聲勢,當局就要做出某種緩和的姿態。然而,我們務必要知道,在政治上,姿態即具有實質性的意義。人民一旦發現,只要他們能善用天時地利,造成頗具規模的群衆運動,政府就對他們無可奈何,那無疑會使他們獲得一種力量感和自信心。這種力量感和自信心乃是人民進行和平反抗運動的最重要的心理基礎。

>p40 注意,當我們說中共當局作出退讓,並不是說他們甘願作這種退讓。中共强硬派當然懷有避過浪頭、伺機反撲的報復心理。但是,不甘失敗、有意報復是一回事,遭受挫敗、不得不退讓是另一回事。四·二七後中共的退讓是真正的退讓,也就是説,是抵擋不住民主洪流的一種潰退,決非當年毛澤東玩「陽謀」式的誘敵深入的佯敗。做出這種區分很重要。

>p41 從事和平的民主運動,我們就要善於提出這樣的主張,這些主張能夠贏得較多的人們參與、支持或同情,使得反對者的力量相對較小,尤其是使得那些力圖用暴力鎮壓的人相對孤立。如果説在戰爭中,是實力決定了目標的話,那麽在政治上,就是目標決定了實力。…… 八九民運受挫,當然是由於敵强我弱,但從我方檢討,這種力量格局的惡性變化又是由於我們的抗爭目標升級所致。在當時條件下,民運無必勝之理,亦無必敗之理,端視我方策略目標是否得當。

 -----

原书信息《中國民運反思》,胡平 著,牛津大學出版社1992,ISBN 0-19-585766-6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随笔:博客开通有感

简记:人类中究竟有多大比例真的热爱自由,超过热爱面包?

Start with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