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九月, 2025的博文

第三章:八九民運的失敗並非必然

原书及其作者 : 胡平 先生的《中國民運反思》, 中国民间档案馆 有提供 完整电子本的pdf , 独立中文笔会 上能找到每一章节的存档,直接谷歌搜索章节名一般就会跳出来。这本书对于整个八九民运和六四事件的梳理非常全面细致,反思也非常深入。 系列上一篇: 结局的判定  ----- 一、八九民運的失敗并非必然 二、關於陳一諮的「五因素論」 >p26 陳一諮認為:八九民運的成敗事實上有五個因素來決定的:一是群衆的不滿意程度;二是領導人的不滿意程度;三是反對派的組織化程度;四是控制大衆傳播媒介的程度;五是軍隊的掌握程度。而中國當時群衆的不滿意是希望改革,領導的不滿意是希望保守,形成尖銳衝突。以下幾個方面群衆這邊都沒有,全部是政府掌握。在這種情況下,最後的血腥鎮壓是不可避免的。 >p26-27 八九民運的目標正是建立反對派的組織和打破官方對大衆傳播媒介的壟斷。它們正是我們意欲取得的勝利成果,那又怎麽能反過來作為決定我們勝負的先決條件呢?…… 按照陳一諮的五因素論我們應當引出的結論是:我們必須使運動始終保持在一種有限戰爭的層次上方有獲勝的可能;如果我們有意無意地把這場運動弄成了總決戰的架勢,失敗即不可避免。 这一点可能会引起很多人的不理解。我觉得相当一部分非主流意见者倾向于认为共产党无限残暴、行事毫无道理。不能不说这有一定道理,但是平心而论,任何政权都需要存在于现实中,现实中的实体并不可能真正拥有无限的力量。现代国家无论如何都是复数的人组成的,人总有到某一些界限时不愿意执行命令的时候,即使这个界限可以通过操作环境来极大的提降,但它始终存在,而且越想使它偏离原本状态就越需要花费成本,而一个政体所能承担的消耗总不会是像数学符号一样干脆彻底的“无限”。现实中的政体也并不可能完完全全的行事无逻辑,系统是由人组成的,人就像你我一样有自己的逻辑和利益,他的逻辑和利益可能不同于你的,但是就一口咬定对方毫无理性还是一种近乎于小孩子撒泼哭闹一样的认识。 一口认定外界的条件是无可逾越的,这是一种很简单的认知策略,不去想可能发生而没有发生的东西,就不会给自己带来无谓的困扰。但是同时,如果你因为这样的成本选择了拒绝理解现实,那就不要期待自己能够成为改变现实的一分子,也不要觉得现实对自己来说被视为不可逾越,就意味着它在别人的世界里也是不可改变的。 三、有限戰爭與全面戰爭的...

简讯:查理・柯克遇刺

图片
突发事件:美国保守阵营的一个知名活动家 Charlie Kirk 遇刺,已身亡。 (*这篇博文内的所有日期和时间为美东时间)  图源 推特  ----- 时间轴总结(写于2025年10月14日): Charlie Kirk,查理・柯克,是美国保守派的一名重要活动家。他的主要活动形式是在年轻人中组织辩论,并且很多是直面持强烈不同意见者的街头辩论。很多持右派观点的人非常赞许他的观点和沟通的诚意,很多持左派观点的人认为他是一个持极端观点的煽动家。  9月10日,柯克在犹他州一所大学校园中演讲时,颈部中弹,很快就被确认身亡。11日晚,犹他州州长 Spencer Cox 表示了要严惩凶手的坚定立场,FBI通过新闻发布会向人们征集任何可能有助于识别凶手的线索。12日,嫌疑人 Tyler Robinson 被拘留,调查确认谋杀动机是基于政治观点的。但是关于这种激进化的行为到底该归咎于什么因素,就没有跨越左右的共识了。 这件事后续在英文世界和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很多的余波,包括支持柯克的右派集会,柯克生前创立的非营利组织 Turning Point USA 收到了一大波的支持,ABC News 的一个主持人 Jimmy Kimmel 因为用玩笑的语气将凶手的政治认同指认为MAGA而被 ABC 停播了他的节目,参议院全票通过了将柯克的生日设为一个全国纪念日的动议,等等。都在下面有整理。  ----- 关键节点整理(整理于2025年10月14日): 遭到枪击(9月10日): https://x.com/rmjr2654/status/1965853050763108856 凶手落网(9月12日): https://x.com/PopBase/status/1966497141305512202 伦敦集会(9月13日): https://x.com/bennyjohnson/status/1966863437319074203 Charlie Kirk 生前创立的组织 Turning Point USA 持续出现强劲的增长势头(9月16日): https://x.com/bennyjohnson/status/1968104723421987265 ABC News 关停 Jimmy Kimmel 所主持的节目(9月17日): https://x.com...

转载:波士顿书评刊载陈映虹文章 - 中国抗战中被忽视的国际援助

转载 波士顿书评 发布于2025年9月5日的 Substack newsletter, 《程映虹 | 中国抗战中被忽视的国际援助》  ----- 程映虹 | 中国抗战中被忽视的国际援助 by 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 Read on Substack  ----- 原文链接 : https://bostonreviewofbooks.substack.com/p/ee8

转载:Financial Time - Extreme views and narratives are over-represented on social media

图片
转载 金融时报 发布于2025年9月4日的图表 “ Extreme views and narratives are over-represented on social media ”,出自文章 “ The end of the gatekeepers ”  -----  ----- 原文链接 : https://www.ft.com/content/9251504e-c60e-4142-b1fb-c86b96275814

第一章:全世界的文艺复兴

图片
原书及其作者 :Jerry Brotton 的 "The Renaissanc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大主题,小开本。文艺复兴对于欧洲,是从不假思索的中世纪世界中出离的年代,它就和现代性本身一样复杂。 系列上一篇: Introduction | 绪论  ----- Chp1 A global Renaissance   West meets east >p23-24 While Europe predominantly exported bulk goods such as textiles, timber, glassware, soap, paper, copper, salt, silver, and gold, it tended to import luxury and high-value goods. These ranged from spices (black pepper, nutmeg, cloves, and cinnamon), cotton, silk, satin, velvet, and carpets to opium, tulips, sandalwood, porcelain, horses, rhubarb, and precious stones, as well as vivid dyes used in textile manufacture and painting. …… Venice was a quintessential Renaissance city, not just for its combination of commerce and aesthetic luxury, but also for its admiration and emulation of eastern cultures. 东西方的贸易一直都在(指欧洲和中东),但十字军东征结束后(1291),贸易量上升,造成了几大贸易中心城市的极大繁荣。除了物质,更多花样的织物,更鲜艳的染料,建筑与城市规划的不同理念,还带来了文化交融的盛况。这是一种包括物质和理念的复杂交互。 Credits and debits 文艺复兴是个很复杂的时期,一方面大家都公认这段时间的精神文艺产出极其丰沛...

随笔:思维是建构一个社会的加速度

最近想明白了一回事,我在substack上一直挂着的个签,希望我的所知能为人所用,这没错,这一直是我上网冲浪的核心动力之一。但是我发现我在干的事并不止于此,不只是知识性的部分,我希望知识之上能传递思维,思维之上能传递让我籍以构建了思维的认知态度,最希望思维和态度一起能传递力量。 我琢磨这事有一阵子,结论是发现我和外界的很多细小不同步来自于,很多外界资源倾向于提供一份简明工具包,但我希望能得到一种教我怎么搭配使用工具的思维。看不到思维我就会下意识的去尝试解读文字背后的意图,反正就是不可能老老实实读死书。 回到主题,键政越深入,我终于搞明白了在政治领域里,我相对最没热情的就是主张某些理论。说我这人有点道德冷感其实是对的,我觉得只要大家都在文明的框架里,以良好的意愿为出发点,实现路径上有什么差别,你都很难让我感到对异己者有什么道德意义上的不满。但我会非常热衷一些技术性的东西,比方说你声称的目的和你所说的主张在逻辑上不自洽,那我可就来劲了。我对传递思维和态度的热情远高于对表达政治主张的热情。思维是指什么,比方说时刻警惕逻辑不自洽就算一种思维;再比如想到一个话题时怎么展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板斧也是一种很经典的思维。 至于态度又是指什么,这个出于我最近想明白的另一回事,我感觉我输出思维时的气压很强,那我这些东西到底是从哪来的?思考的结果是,大概来自于态度,是一些潜在的态度不断帮助我获得思维。态度是指,比方说遇到搞不明白的未知事物不要下意识拒止,比方说就事论事不要转为质疑动机,比方说能让思考走捷径的时候也不要躲懒,凡此种种。这三者帮助我获得了最多的知识也好,想法认识也好,思维也好。 最后一个分句,谈到力量。我觉得现代的趋势是,年轻人普遍能够越来越早的开始闪光,当他们的成就和遇到的问题比上一辈人在同样年龄段时等而过之的时候,一些更依赖于时间沉淀的东西很难跟上。精神上的力量或者说担当就是其中一种。像是说面对挑战而保持体面,宽容并认识自己所不喜欢的东西,做错事情愿意承担责任,该做的事情不逃避,发现问题时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或者失误——这些都是很典型需要精神上有担当的情景。这种力量就和肌肉的力量一样,不锻炼就不会有,锻炼就意味着消耗大量心力然后很慢的等着它愈合,很少有外力能真的强制你锻炼。这个东西太看各人,本质上而言外界只能做到启发。很多时候,看到精神强健的人原来存在,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