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关于八九民運的意義和作用

原书及其作者胡平先生的《中國民運反思》,中国民间档案馆有提供完整电子本的pdf独立中文笔会上能找到每一章节的存档,直接谷歌搜索章节名一般就会跳出来。这本书对于整个八九民运和六四事件的梳理非常全面细致,反思也非常深入。

系列上一篇:序言

 -----

第一部分 八九民運反思

第一章 關於八九民運的意義和作用

引言

>p3 從歷史學家的角度總結八九民運,也許為時尚早。因為迄今為止,有關這場運動的幾件重大事實,人們還缺乏足夠的第一手資料。…… 相比之下,關於六四凌晨「情場」時的具體傷亡狀況,以及此後搜捕監禁的詳細情節,儘管眼下還不太清楚,但倒不是十分緊要,因為它們並不妨礙我們認識這場運動的基本脈絡。…… 在這裏,理論上的研討,本身也就是一種實際的投入。一場運動過去了,它能給人們留下些甚麽,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我們能從這場運動中發掘出些甚麽。

一、一場在共產主義制度下發生的空前規模的民主運動

>p4-5 八九民運是一次更為純粹的民主運動。它的動力,並非來自對外部壓迫侵略的反抗,主要的也不是來自對國家富强的追求,基本上是出於内部自身的對自由、人權、法治、民主的强烈渴望。…… 應該肯定,在此之前的七九年民主墻運動、八O年自由競選運動以及八六 – 八七年大學生游行示威運動,都是比較純粹的民主運動。八九民運與上述運動的區別,主要不在内容上或性質上,而在規模上。…… 在這樣一種人類有史以來控制最嚴密的社會中發生的大規模的民主運動,無疑要比發生在其他類型的社會中的民主運動都更為艱難,更為複雜,也更為偉大。

  • 八九的特殊之处在于:现代化的政治诉求,空前的规模,共产主义集权政体下诞生。此前的群众性政治运动,要么以救亡和民族主义为主,要么规模较小。

二、八九民運與五四運動的比較

>p6 其次,政治運動畢竟不是思想運動,不是文化運動。在任何政治運動中都會出現許多講話、文章、宣言、聲明之類文字作品。從政治運動的角度出發,我們衡量這些文字作品的意義,不僅要看它們的内容是否博大精深,尤其要看它們對運動本身產生了多大的影響力。…… 與其説知識分子未能在八九民運中拿出甚麽精彩深刻的文章,不如説我們對於這樣一個大運動的到來缺乏必要的準備。在運動需要我們拿出既激動人心、又高瞻遠矚的作品時,我們拿出的僅僅是一些匆匆趕就的缺乏深度與力度的文字而已。

  • 有批评道,八九没有留下有分量的思想家和著作,而五四就产生了一代大师。这里首先就要注意这是把广义的五四(整场新文化运动)和狭义的八九(四到六月)做比了,其次就是这段引文说的。

三、關於知識分子在八九民運中的作用問題

>p7 毫無疑問,知識分子在八九民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八九民運參與者所抱持的那些理論與認識,在很大程度上是知識分子長年闡揚倡導的產物;第二,相當數量規模的知識分子又直接投入了八九民運。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知識分子在八九民運中的作用又是有着嚴重缺陷的。因為他們沒有給這場運動提供戰略和策略方面的足夠成熟的思想指導。因此我們可以説,知識分子是以知識分子的身份投入了八九民運,但是他們沒有在這場運動中充分發揮知識分子的應有功能。

四、關於體制内改革與體制外改革

>p7 所謂體制内改革和體制外改革(或曰「體制改革」和「改革體制」)這種區分,當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簡單化。我並不是説任何和平漸進的改革都必定先從體制内入手,然後再「通過量度達成質度」而進入到體制外改革。我是强調在這二者之間並非截然劃開,强調它們之間存在着一條相通的渠道。因而有些改革的要求,就既是體制之内 的,又是體制之外的。…… 以言論自由和結社自由為例(它們正好是八九民運提出的兩條基本要求)。

  • 印象里,社运诉求应该抓住能吸引到最大共识和支持的关键问题,这是胡平先生一贯的强调点。最近我也再看王天成的《大轉型:中國民主化戰略研究框架》,对这两点有了更深的一些体会。言论自由和结社自由是政治自由化的最基础前提,不论千门百派的人对于改革有什么样的不同设想,都应该首先注重主张这两点。中国虽然宪法里写着人们有这些基本自由,但众所周知,其他层层叠叠的法律法规实际上形成的就是一种人们无法普遍实行这两种自由的现状。这种现状如果不先得到根本性的,哪怕是临时行政令式的改变,难以想象更大更加实质性的民主化进程会得以落地。无论对主张何种改革路径的人来讲都是一样的

>p8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進行改革的全部秘訣恰恰就在於,我們要善於抓住這樣一類問題,這類問題不僅在體制之内有其正當的依據,容易被人們普遍接受,難以被當權者公開拒絕,同時它們又直接地和必然地打開了通往民主制度之路的大門。

五、八九民運過於溫和嗎?

>p9 然而,從另一方面講,大陸的民運人士確實需要認真學習前人和他人的經驗。台灣的民主運動,由於基本上也是採用了非暴力的路線,所以尤其值得借鉴。…… 一般來説,海外關心民主運動掌握妥協的藝術這一點有很深的理解,那無疑是十分正確的。

  • 有批评道,八九民运纵向比不过孙中山,横向比不过台湾,但问题是八九有自己的背景,它是在成型的中共极权体制下发生的。
  • 总感觉,妥协的艺术换句话说就是很多中国人缺少的政治智慧与知识。是说有时候社运这种东西本来就很难说有什么“胜”或“败”,很多时候取决于解读。社运在很多时候也不是一波完了就完了,而是连绵不断,进两步,退一步。社运是很多人合作的现实事业,有太多地方不是光有热情和好的初心就行,寻找能协作的方法有时候并不让人好受。这需要练习,很多的练习。

六、八九民運真是一場民主運動嗎?

>p10 歷史上任何大規模的民衆運動,其間都夾雜著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口號和要求,但只要參與者大體上能認同一些共同的基本目標,則這些五花八門的其他口號與要求便不致影響該運動的總體性質。  

>p10 一場爭取自由民主的運動,本身常常包括兩種不同層次的訴求。其一是在普遍的、抽象的意義上的自由權利和政治參與的追求,其二則是表達某些特殊的、具體的觀點和主張。  

>p11 在八九民運中,廣大民衆能夠以相當程度的自覺意識,把他們各自的具體要求,統率于普遍的自由民主的原則下。這恰恰表明它是一場相當自覺的民主運動。  

>p11 除非我們贊同諾錫克(R. Nozick)所謂「最小國家」的主張,把國家的功能嚴格限制在「守夜人」這一角色,否則我們總得同意,作為調節社會各種利益的機構,國家是可以對社會進行適度干預的(只要這種干預是經由民主的程序),至於這些要求本身是否合適,那是另一個問題。

七、不應把八九民運過分理想化

>p11-12 在《六二絕食宣言》中,劉曉波尖銳地指出:
學生方面的失誤主要表現在内部組織的混亂、缺乏效率和民主程序。諸如,目標是民主的,而手段、過程是非民主的;理論是民主的,而處理具體問題是非民主的;缺乏合作精神,權力互相抵消,造成決策的零狀態;財務上的混亂,物質上的浪費,情感有餘而理性不足,特權意識有餘而平等意識不足,如此等等。

  • 这一类的问题,说来令人无奈,如何建构组织实在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牵涉的维度太多,而且非常需要一种动态的决策能力。就是说,现实世界中的很多决策首先不能仅仅依靠于写死的理论,要不断地感知环境来进行调整,在不同的方案中取舍的时候也不能只有好的理想和方向,而是很可能需要根据在地的条件限制来选取局部最优解,选取之后也要不断地与人沟通合作,持续的评估自己的决策并且决定是否需要修正。这里边,理解现实的能力,复杂合作的能力,沟通和有保留的执行/试错的能力都是非常高阶的东西,很少有什么事业能/会像社会事业一样如此严重而且实时的依赖于这些素养,所以除了在社会事业中,这些东西也很难得到高强度的锻炼。
  • 但是话又说回来,认真生活、爱思考的人总是能在各种环境的任务里意识到这些技能的重要性的,比方说一个非常敬业的人只是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想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很多时候也会慢慢朝着这样的方向前进——只要所处的大环境总体而言是健康的。所处的环境越差,生发这些能力的机缘就会越依赖于个人的用心和悟性,换句话说就是能做到做好的人会越少。

八、關於八九民運後期的獨立性問題

>p12 關於黨内鬥爭與運動的聯係,我們目前掌握的情況還不很充分。不過有幾件事情是值得注意的。五一七後,整個運動確有轉入「擁趙反鄧」的趨勢 …… 這一情況的確實性固然有待進一步查證。但是在八九民運後期,黨内勢力有很深的介入,那恐怕是不成疑問的。 

>p13 儘管如此,我以為我們若是斷言後期的運動已經失去獨立性仍是不妥的。問題在於,處於運動中心的群衆(主要是學生)接收到了來自各方面的消息、動態、建議和暗示,他們在做出自己的決定時,難免不受到這些消息、動態、建議和暗示的影響,但是,與「文革」中紅衛兵不同的是,八九民運中的學生及民群,主觀上沒有作出過要服從某一方面指令的任何承諾,他們是根據他們所理解的整個民主運動的大局獨立地做出自己的決定。

九、巨大規模是這場運動的最重要的意義之所在

>p14 我强調八九民運與上述運動的區別在於它的巨大規模。這一區別的意義極其重大。要知道,對於群衆性的政治運動,在目標確定不變的前提下,參與者數量的多寡便是決定其意義大小的最重要的因素。一條真理,並不因為其信奉者的增加而增加其自身的價值;然而,一場政治運動,絕對地會因為其參與者的增加而增加它的意義。民主運動的發展,在相當程度上,就是參與者數量的發展。

 -----
原书信息:《中國民運反思》,胡平 著,牛津大學出版社1992,ISBN 0-19-585766-6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随笔:博客开通有感

简记:人类中究竟有多大比例真的热爱自由,超过热爱面包?

Start with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