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中国建筑史

A photo of the book: Chinese Architecture, A Pictorial History 

原书及其作者

梁思成,林徽因,这二人说实话我不甚了解,会来看这本书主要是看到了柴静谈林徽因的一期节目,时长约半小时,经介绍才让我想起来,虽然一直知道林徽因这个名字,却一直以来都不清楚其人其事。柴静提到,这本书的代序部分为林徽因执笔,我找到的电子版能看得出来序写的确实非常的好,逻辑清介,有及其难得的学术气息与现代气息(图中实体版却没有此序),即使文字面貌跨越中国如此变动的四十年来到今(1981出版),内里的内容依旧闪光。

不过书的正文内容还是以晦涩难解的术语和文献组成,记述历史的成分多于对中国建筑审美哲学的分析。我学识浅薄,匆匆略过也未能详解其价值,这篇笔记实际上也只包括了代序和第一章的第一节部分。

 另请注意,因为我的博客标题想要一致用英文,但不能确定此书有没有英译本,英文标题实际上是另一本书,梁思成的《图像中国建筑史》。

 

代序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p3 如果世上艺术精华,没有客观价值标准来保护,恐怕十之八九均会被后人在权势易主之时,或趣味改向之时,毁损无余。… 以客观的学术调查与研究唤醒社会,助长保存趋势,即使破坏不能完全制止,亦可逐渐减杀。

  • 建筑是文化的表现,中国的旧建筑却每每随着朝代更迭或政治动荡被毫不可惜的快速毁灭,始终少见重视保护工艺的意识。
  • 于是在古建筑领域,要做的就是搜整资料,测绘建档,客观系统的建立起对工程建筑的价值、分类、演进过程等多方面的研究。新知的创造,新而继承了中国这这片区域独特建筑系统特征的新建筑能否出现的可能,都是只有在理解过往经验与情思的基础上才能繁盛而有内涵。

>p5 今后为适应科学动向,我们在建筑上虽仍同样的必须采用西洋方法,但一切为自觉的建设。由有学识,有专门技术的建筑师,担任指导,则在科学结构上有若干属于艺术范围的处置必有一种特殊的表现。为着中国精神的复兴,他们会做美感同智力参合的努力。

>p6 要能提炼旧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质素,我们需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构架的纵横承托或联络,常是有机的组织,附带着才是轮廓的钝锐,彩画雕饰,及门窗细项的分配诸点。这些工程及美术上措施常表现着中国的智慧及美感,值得我们研究。许多平面部署,大的到一城一市,小的到一宅一园,都是我们生活思想的答案,值得我们重新剖视。

>p7 因为一切有传统的精神,欧美街心伟大石造的纪念性雕刻物是由希腊而罗马而文艺复兴延续下来的血统,魄力极为雄厚,造诣极高,不是我们一朝一夕能望其项背的。我们的建筑师在这方面所需要的是参考我们自己艺术藏库中的遗宝。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建筑之特征 

 >p10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 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 受制于原料、自然地理,和技术构造而成的特征:
    • 以木料为主要构材,外在形式为其内部结构的表现。并且也就安于此道,并不去探索其他有不同性能的原材料。
    • 结构原则为“梁柱式建筑”之“架构制”,由柱子承重而不是厚墙,建筑内的墙壁都作隔断之用。
    • 以柱子上端连接衡量的斗拱结构为整座建筑结构的一大关键,甚至以斗拱的大小多少作为衡量建筑的单位。
    • 外部特征明显:屋顶翼展,下有阶基,前面的墙多开窗,侧面则不习惯于开窗,依结构施色或绘图。
    • 主殿有附属建筑物与之联络配套,相互之间的布局依建筑的不同功用和气度存在绝对匀称和绝对自由两种布局方法。
    • 对石料的利用相当失败,垫灰技术也没有充分使用,总试图刻石以作卯榫结构,(许多情况下)并不思考适用于木材性质的造作方法应不同于石性。 
  •  与思想环境相关的特征:
    • 不求原物长存,如有损毁则视为天谴而非工料不坚,毁弃改建之风远盛修葺。
    • 道德上(普遍)以建筑物华美为侈大,史书记载或不美其事,或不详其实。
    • 宫阙城楼的营建也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帝王的各人想法。着重多所建筑间布置搭配的意境和趣味。
    • 技术被视为匠学,师传口授,不重书籍。

参考资料

梁思成,林徽因。(2005)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ISBN13:9787530641682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随笔:博客开通有感

简记:人类中究竟有多大比例真的热爱自由,超过热爱面包?

Start with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