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七月, 2025的博文

转载:沃草 Watchout - 大罷免失利不代表運動沒有意義

转载 沃草 Watchout 发布于2025年7月26日的 Tweet  ----- 大罷免失利不代表運動沒有意義 將成為藍委 2028 落選基礎 ​ 「大罷免」726 投票, 24 位中國國民黨立委以及新竹市長高虹安罷免都未通過。反共護台志工聯盟在立法院旁舉行的開票之夜許多講者輪番鼓舞支持者。 ​ 經濟民主連合智庫召集人 #賴中強 與立法委員 #沈伯洋 皆指出,罷免失利不代表沒有意義。… pic.twitter.com/WahrJgey9e — 沃草 Watchout (@watchoutTW) July 26, 2025  ----- 原帖链接 : https://x.com/watchoutTW/status/1949089530587275576

冰点故事:抽象理念篇

原书及其作者 :这本书记述了李大同先生从一手把《冰点》办起来,到2006年因为停刊风波被免职的故事,记录了一个编辑的视角下,一篇接一篇“引起社会重大反响”的报道是如何出笼的故事。是新闻如何与时代互动,从业者又如何试着推动时代的,一个个具体的故事。   系列上一篇: 问题  ----- 第一章 经历与准备 6. 我产生了新的新闻视角 >p35-36 ”客观报道“本来是新闻从业者的最起码的职业规范。它的本义为:新闻从业者选择与公众有关的和公众感兴趣的事件,做不夹带个人情感的描述,把对这个事件做出结论的权利交给读者。可以说,对于突发性事件,这个从业原则永远也不会过时。然而世界总是变得越来越复杂。公众对过分复杂的事件的理解,总要依托于相应的知识准备和思维训练。而这对于芸芸众生来说,常常是力所不能及的。这就要求新闻界为他们提供一种新的服务,即解释性报道。严格地讲,客观性原则在解释性报道中也应当得到贯彻——记者所提供的解释,一般而言不应是他自己的解释,而是公认为有资格的人士的解释;如果解释人有不同意见,记者则有责任报道几种不同解释以供读者判断,如同在客观报道中,原则上必须同时提供不同的消息来源一样。 也许当前的世界看起来不同观点总是冲突激烈,就是因为就是我们看到的解释太多,不同的解释都在积极的发声,然后偏好相同的解释自然形成同温层,发声越积极的主题排斥不同解读也越积极? 第四章 新的报道类型 2. 冰点随笔 >p164,60,76 本报评论部的马少华曾有过一个总结:人群对媒介大体有两种需求,一种是认知型需求,满足于理性、创见;另一种是感受型需求,表现为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媒介上丰富的生活细节间的互动。…… 我判定,这次调查所获得的信息对社会是十分重要的,应该发表。但这是前年的调查,在时间上早已经“不新闻“了,这不是违反了新闻必须是”最近“发生的事儿的准则吗? 如果放在从前,不管我多么欣赏,我也不会把一个”前年“的事儿当作新闻刊登出去。但现在我变了——变成一个从读者角度去判定新闻价值的人。我问自己:这些信息过时了吗?没有,肯定没有,我阅读时的新鲜感尚十分强烈,那么有什么理由认为读者会觉得”陈旧“呢?我干吗要拘泥于那个死板的”规则“呢?发!…… 可见,信息的价值往往就是新闻价值。 第五章 渐趋成熟 1. 岂能不战而降! >p82 有...

冰点故事:社会问题篇

图片
原书及其作者 :这本书记述了李大同先生从一手把《冰点》办起来,到2006年因为停刊风波被免职的故事,记录了一个编辑的视角下,一篇接一篇“引起社会重大反响”的报道是如何出笼的故事。是新闻如何与时代互动,从业者又如何试着推动时代的,一个个具体的故事。 系列上一篇: 写作  ----- 第二章 重新出山 3. 漂亮小姐说:”我去写粪桶!“ ——知青一代在国家命运中的起伏 第三章 获得认可 1. 时过境未迁 ——公务员的纸面工资不能开高,隐性收入却极多 >p59-60 这次调查表明,"全民所有制"的机关事业单位,本应由国家全部负担的工资,现在只占收入总额的28%,其他均为单位、个人"各尽所能"挣来的。有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的单位,几乎不可避免地将其与市场交换来获得"补差"。这是腐败的基础之一。 更令我感兴趣的是,这次调查涉及一个在当时十分敏感的问题:"你认为国家发给的工资和单位增发的收入,是否与你付出的劳动相当?"回答的结果是惊人的,认为相当的只有8.2%,而认为报酬只相当于自己付出的40%甚至更低的,占到70.9%!这说明国家工资作为一种激励要素的作用已经丧失殆尽,由此而 导致国家机关、社会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本职工作漫不经心、消极怠工、不负责任,而"第二职业"却空前普遍和发达。在这种心态下,还谈得上什么"敬业精神"哪! 2. 哪儿是我的家? ——农民工的血汗撑起了整个时代的高速发展,但他们却没有得到多少改开红利 ——户籍问题,延申还有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看病医保问题,等等 >p64 他们对家乡没什么变化极度失望,对县里的官员牢骚满腹;他们关心北京申办奥运会,一学期付几千元让孩子念北京的学校,计算中国入关后汽车能降价多少,他们实际上早已是北京居民。但他们不能在北京买房产,只能回家乡建房,却不回去住北京和无为,究竟哪儿是他们的家? 在赵家兄弟身上,集中体现出中国社会转轨阶段,农民向城市人转化时的艰难和无奈。 第四章 新的报道类型 1. 冰点访谈 ——权贵资本主义,由权本位社会与金本位社会的两下弊病合成进化而来 >p74 这次访谈的主题还是很有新闻价值的。流动、竞争、自由,现在都是青年最钟爱的词汇。但是有一个数据:70%以上的青年...

第六章:法国大革命伫立于何处

图片
原书及其作者 :法国大革命,起于捍卫人权、推翻君主专制,却通向了恐怖统治和军事独裁。这个过程值得警醒。 系列上一篇: What it started | 发端      ----- Chp6 Where it stands 1.A historical challenge —is revolution end? >p100 ‘The whole business now seems over’, wrote the English observer Arthur Young in Paris on 27 June 1789, ‘and the revolution complete.’ People would repeatedly make the same observation, usually more in hope than conviction, over the next ten years until Napoleon officially proclaimed the end of the Revolution in December 1799. Even then all he meant was the end of a series of spectacular events in France; he was to continue to export them for another sixteen years. Besides, the Revolution was not simply a meaningless sequence of upheavals. These conflicts were about principles and ideas which continued to clash throughout the 19th century, and would be reinvigorated by the triumphs of Marxist Communism in the 20th. Thus it still seemed outrageous to many French intellectuals when, in 1978, the hist...

转载:田间 - 非營利新聞組織影響力指標不只看流量

转载 田間 Tian Jian 发布于2025年6月27日的 Substack newsletter 《【譯見】非營利新聞組織影響力指標不只看流量》  ----- 【譯見】非營利新聞組織影響力指標不只看流量 by Heng Yu Chien Beyond pageviews: Small news nonprofits develop their own metrics to measure impact Read on Substack  ----- 原文链接: https://tianjiancmp.substack.com/p/f76

冰点故事:写作技巧篇

原书及其作者 :这本书记述了李大同先生从一手把《冰点》办起来,到2006年因为停刊风波被免职的故事,记录了一个编辑的视角下,一篇接一篇“引起社会重大反响”的报道是如何出笼的故事。是新闻如何与时代互动,从业者又如何试着推动时代的,一个个具体的故事。   系列上一篇: 主线  ----- 第二章 重新出山 3. 漂亮小姐说:”我去写粪桶!“ >p51 这时候,我才注意到我以往忽略的一个大问题:由于记者极少有写整版报道的机会(大多数记者毕业生都没有这种机会),他们完全没有这方面的训练,不懂得一篇近万字的报道和“本报讯”、小通讯之间的巨大差别。长篇报道必须要有结构;在行文和遣词造句上,也不能用寻常的新闻语言。这样长的一篇叙述,要有节奏。而这,不是一天半天能够练就的本事。 >p51 "我看出来了,"我说,"现在,没有时间了,我们也不做什么学术探讨了,你这篇稿子的毛病,在于写一个方面的事情的时候,把你采访的几个人都写进去 了,而他们的经历没有本质的差别,这样就显得哕唆、重复。写群像报道有一个辩证法,就是群像不群。表现某一个方面的时候,应该大体只用一个人的经历,这就足够了。不同人的不同方面,组合在一起,就构成群像报道。现在咱们来具体的…" 第三章 获得认可 2. 哪儿是我的家? >p65 字虽乱,材料却是扎实的,问题在于没有一个合乎逻辑的叙事结构。我哭笑不得,心想:要想让谁折寿,让他看蔡平的稿子是最好的选择! 尽管如此,我还是发现一些亮点:蔡平的行文很有特点,句子很短,转折快,一些造句独出心裁,很少见。比起王伟群来,她的年纪大一些,去过东北兵团,阅历更丰富,文字基本上没有学生腔了。 岔开来感叹一下,对于出社会来讲,学生气太重真是个很要命的问题 3. 202路有轨电车 >p67 小董这篇东西也有毛病,但“障碍”程度较王伟群和蔡平为轻,也许和她中文系毕业有关。她至少没有给我一份“素材堆积”。但是,长篇新闻报道在技术上,要在开头迅速抓住读者,小董在这方面做得不好,无论是开头,还是第一节,都难以让人往下读,因为她把整个背景的交代全放在前面了。这份稿子的编辑工作就是要将背景与现场没有痕迹地穿插在一起,形成阅读节奏。 >p68 半年以后,《文艺报》总编室副主任沙林也要求加盟《冰点》。这是一个牛高马大的男士,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