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六月, 2025的博文

第五章:法国大革命开启了什么

图片
原书及其作者 :法国大革命,起于捍卫人权、推翻君主专制,却通向了恐怖统治和军事独裁。这个过程值得警醒。 系列上一篇: What it ended | 结束  ----- Chp5 What it started 1.Totalitarian democracy >p83 The Revolution began as an assertion of national sovereignty. Nations—not kings, not hereditary elites, not churches—were the supreme source of authority in human affairs. It was this conviction which led the National Assembly in 1790 to declare that France would never make war except in self-defence …… a new principle of political legitimacy had been irrevocably launched, and within 100 years of the apparent triumph of reaction in 1815, the sovereignty of nations had achieved acceptance throughout Europe and the Americas. “国家主权(national sovereignty)”的概念,从此成为了几乎不再受到质疑的现代政治底层原则之一。不再是王侯将相即是国家,国家自此被认可为一种合法性来源于全体国民的独立政治实体。 但究竟是什么构成了“国家(nations)”?抽象的“全体国民”概念可比贵族或王室难以捉摸多了,这就像抽象的全民所有制总是很容易变成管理者所有制——权贵所有制。独立的“国家主权”作为一个概念是出现了,但是该拿这个概念怎么办?是通过意识形态或政治高压来操纵民意,还是少部分自封的先进革命者有权不惜一切代价去帮人们实现“真正的”幸福,还是如何确立一种投票和代议的复杂系统来尽可能的把握合法性来源… 落实概念比提出概念要更复杂,这就不是一本书所能囊...

转载:波士顿书评 - 柴靜的「看見」還能喚起那沉睡的善意與力量?

转载  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  发布于2025年6月16日的 Substack newsletter 《書評短評|柴靜的「看見」:還能喚起那沉睡的善意與力量?》  ----- 書評短評|柴靜的「看見」:還能喚起那沉睡的善意與力量? by 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 Read on Substack  ----- 原文链接 : https://bostonreviewofbooks.substack.com/p/eb5

转载:徒步的骑手 - 又到了六月四日

转载 徒步的骑手 发布于2025年6月3日的 Substack newsletter 《又到了六月四日》  ----- 又到了六月四日 by 徒步的骑手 1990年代的最初两年,6月3日夜,北大宿舍楼的酒瓶子就像冰雹一样密集地落在楼下的石棉瓦自行车棚上。大约是第三年,突然就平静了。那代学生离开了校园,驯化的一代成了新生主流。往事随流水,转眼三十六年。 Read on Substack  ----- 原文链接 : https://caminodetexas.substack.com/p/2e0

转载:中国民间档案馆刊文 - 当我们谈论“敏感”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转载 中国民间档案馆 发布于2025年6月10日的专栏文章 《当我们谈论“敏感”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从〈政治中国〉看中国政治  》  ----- 当我们谈论“敏感”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从《政治中国》看中国政治 by 民间档案馆China Unofficial Archives 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Sensitivity”: Chinese Politics Through the Lens of Political China Read on Substack  ----- 原文链接 : https://chinaunofficialarchives.substack.com/p/d5a

冰点故事

图片
原书及其作者: 《冰点》是中青报旗下的一份周刊,1995年创刊,出笼了很多记录和讨论90到00年代的社会现实的报道。从经典书作的角度来看,《冰点故事》这本书不老,2005年出版;但是对于他所记述的时代新闻而言,00年代的书现在再看恍如隔世。作者李大同是50后,是他们那一代里很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现在知名度比较高的柴静是70后,她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新闻调查节目最初就有请李大同顾问过。这本书记述了李大同先生从一手把《冰点》办起来,到2006年因为停刊风波被免职的故事,记录了一个编辑的视角下,一篇接一篇“引起社会重大反响”的报道是如何出笼的故事。是新闻如何与时代互动,从业者又如何试着推动时代的,一个个具体的故事。 这本书很触动我,也是因为太触动了让我觉得很难介绍。像李先生这样说话一定言之有物,做事风格厚重有力,有着优秀的常识与良知,但同时总是非常务实的人,是我最赞赏的一类人。这一系列的笔记会采取不一样的分章方式,因为这本书的结构太流畅了,按章回断开简直是罪过。每篇都是从不同角度选取的摘抄片段,一共会有四篇,这第一篇是总体的剧情骨架和关键要点,下一篇会是新闻专栏的写作技巧,最后会有一个总结篇把所有的摘抄段落都按页码排序放在一起。  ----- 前言 >p2 学生们的问题往往是书生气的,幼稚的,偏重概念而不是偏重实践的,他们极想知道你有什么“秘诀”,仿佛一旦获得了如武侠小说里的武功“秘笈”,毕业以后就可以横趟了。坦率地说,这些问题要么难以回答,即使回答了,答案的要旨仍然是他们所难以领会的。我看到,原本应当属于职业教育的新闻教育,不断地产生出种种“学”来(最搞笑的是近期还听说有“炒作学”),仿佛不称为“学”就没有在大学里的地位。于是,新闻教育南辕北辙,不断地“学术化”,学生却没有掌握起码的职业谋生手段。我在不止一个场合说过,现在的新闻教育“是从个别走向一般”,新闻专业学生的品质如何,似乎决定于他的毕业论文写得好不好,可写出一篇“好论文”的学生,进入一家货真价实的新闻媒体后,甚至连一篇四五百字的“本报讯”都写不好。而实际的新闻运作,正好倒过来,是从一般走向个别,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永远是从个别走向个别。 我想,只有故事,只有关于新闻工作的翔实的故事,才能使他们了解职业的规则,更加接近将要投身的事业;只有故事,才能使他们体会到这个职业的魅力和风险。这个工作,应当有人...